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编自美籍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喜福会》以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几个母亲的悲惨遭遇和女儿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艰辛,以及她们为寻找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认同所做的挣扎和努力。本文共由四章组成。前言里介绍了谭恩美的文学背景和《喜福会》的故事大纲,以及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引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对刻板形象的介绍。
第二章对影片里两代移民的形象做了深入分析而得出结论:被刻画成古板、不善交流和野蛮的母亲们正是赛义德所指的东方形象;而被描述为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女儿们虽具有“杂交”的文化身份,但也被白人社会视为他者形象;而这些刻板形象在影片最后都得到了重构。
接下来的章节结合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和霍尔的文化理论来阐释这些形象的根源。最后一章总结了对华裔女性的形象刻画给两国人民的认知和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结论中提出改善华裔女性银幕形象的建议,呼吁读者对华裔女性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一主题给予更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