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幕上的他者——《喜福会》中华裔女性模式化形象研究

来源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rl3078214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编自美籍华裔小说家谭恩美的同名小说的电影《喜福会》以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几个母亲的悲惨遭遇和女儿们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艰辛,以及她们为寻找美国华裔女性的身份认同所做的挣扎和努力。本文共由四章组成。前言里介绍了谭恩美的文学背景和《喜福会》的故事大纲,以及国内外对其的研究现状。第一章引入赛义德的东方主义理论和对刻板形象的介绍。 第二章对影片里两代移民的形象做了深入分析而得出结论:被刻画成古板、不善交流和野蛮的母亲们正是赛义德所指的东方形象;而被描述为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地位的女儿们虽具有“杂交”的文化身份,但也被白人社会视为他者形象;而这些刻板形象在影片最后都得到了重构。 接下来的章节结合中国人移民美国的历史和霍尔的文化理论来阐释这些形象的根源。最后一章总结了对华裔女性的形象刻画给两国人民的认知和行为所带来的影响。 结论中提出改善华裔女性银幕形象的建议,呼吁读者对华裔女性融入美国主流社会这一主题给予更多关注。
其他文献
本论文主要探讨“模因”在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生存状态。“模因”一词首次出现在理查德·道金斯的作品《自私的基因》中,继道金斯之后,有无数学者潜心研究模因,进而促进了“模因
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记录了美国20世纪20年代的生活场景。由于对20年代生活状况生动而真实的刻画,这部小说成了那个时代的代名词。同时,由于它透
在现代社会,无处不在的广告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广告的最终目的是要说服人们去购买推销的商品,尽管它们不一定实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广告商想尽一切办法去
学位
大金得胜陀颂碑立石于1185年(金大定25年)7月28日,碑通高3米20,龙首龟趺。正面汉字,碑阴女真文,为追念完颜阿骨打于此地誓师反辽获胜建金而立。它不仅是女真族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也是
作为二十世纪俄国最重要的文学批评家之一,米哈伊尔·米哈伊洛维奇·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复调小说理论。巴赫金认为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伦理问题也吸引着各行各业的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在我国翻译领域,不论是在翻译理论方面,还是在翻译实践方面,伦理问题都逐渐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这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