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袁海波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丰富,擅于应用中医中药理论防治心血管及相关脏腑疾病。本课题通过学术思想研究和病案研究两部分,体会总结袁海波教授对阳虚型胸痹心痛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在诊疗本病时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等方面的经验,最终得出中医药防治阳虚型胸痹心痛病的方案,为中医学的传承、发扬、创新提供力量。
方法:
1.阅读导师指定的相关医学著作,并查阅相关文献,阅读能体现导师诊疗阳虚型胸痹心痛病的相关文章及专著。跟师随诊,在导师指导下学习、体会其学术思想,总结导师诊疗本病的思想理论。
2.收集、整理属于阳虚型胸痹心痛病且理、法、方、药完备的医案258例,制定病例观察表,录入病案信息,制成原始病例表,将诊疗用语标准化,把原始病例转化成研究型病例,将病患具体信息输入Excel库,使用SPSS19.0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症状、面色、舌象、脉象、用药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结果:
一.学术思想研究结果
1.导师认为本病病因可分为劳逸邪毒,斫伤心阳,劳倦饮食,耗损脾阳,久病体虚,渐伤肾阳等三方面。
2.导师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心、脾、肾三脏阳气的虚亏,阳化不及所产生的瘀血、寒邪、痰浊、气滞等阴邪类物质痹阻心脉。
3.导师认为治疗阳虚型胸痹心痛病旨在扶阳而抑阴,达到阳秘阴平。损其有余以治偏盛;补其不足以治偏虚。阳气亏虚,当扶阳而抑阴,阳气振奋,阴凝自散,同时要审查病机,标本兼顾,分别给于温阳理气、温阳散寒、温阳消痰、温阳化瘀等法。
4.导师辨治本病时,心阳不足,可温养心阳,中焦虚寒,则温健脾阳,肾阳不足则温助肾阳,按脏腑辨证,则根据病变的不同脏腑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药物亦有不同。
5.导师注重医嘱调护,常能药半功倍。
二.医案研究结果
1.收集阳虚型胸痹心痛病病案中,以女性居多,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为主。
2.面色统计共8种,以面色暗黄者为主。
3.症状统计共48种,频次较多者分别为胸痛、怕冷、胸闷、气短、乏力、心悸、眠差等。
4.舌象统计共11种,以舌质暗淡苔薄白为主。
5.脉象统计共9种,以脉细弦、脉弱、脉沉细为主。
6.按药性统计,以温性药、平性药为主。
7.按药物功效统计,以补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
结论:
1.导师认为本病性属本虚标实,心、脾、肾三脏阳气的虚亏为其本,所产生的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致病因素为其标。
2.治本多补,治标多通,本病治疗以益气温阳为基本准则,分别治以温阳理气、温阳散寒、温阳消痰、温阳化瘀等法。
3.做到不离于心,但不止于心,注重胸痹心痛病的发生与五脏尤其与脾、肾二脏的关系,高屋建瓴,把握整体。
4.注重日常调护,做到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纳食有节、荤素搭配,情志畅达、恬淡虚无。
袁海波教授从事临床工作50余年,学验丰富,擅于应用中医中药理论防治心血管及相关脏腑疾病。本课题通过学术思想研究和病案研究两部分,体会总结袁海波教授对阳虚型胸痹心痛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及在诊疗本病时的辨证思路和用药等方面的经验,最终得出中医药防治阳虚型胸痹心痛病的方案,为中医学的传承、发扬、创新提供力量。
方法:
1.阅读导师指定的相关医学著作,并查阅相关文献,阅读能体现导师诊疗阳虚型胸痹心痛病的相关文章及专著。跟师随诊,在导师指导下学习、体会其学术思想,总结导师诊疗本病的思想理论。
2.收集、整理属于阳虚型胸痹心痛病且理、法、方、药完备的医案258例,制定病例观察表,录入病案信息,制成原始病例表,将诊疗用语标准化,把原始病例转化成研究型病例,将病患具体信息输入Excel库,使用SPSS19.0统计分析其年龄、性别、症状、面色、舌象、脉象、用药情况,并对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分析。
结果:
一.学术思想研究结果
1.导师认为本病病因可分为劳逸邪毒,斫伤心阳,劳倦饮食,耗损脾阳,久病体虚,渐伤肾阳等三方面。
2.导师认为本病总属本虚标实之证,病机为心、脾、肾三脏阳气的虚亏,阳化不及所产生的瘀血、寒邪、痰浊、气滞等阴邪类物质痹阻心脉。
3.导师认为治疗阳虚型胸痹心痛病旨在扶阳而抑阴,达到阳秘阴平。损其有余以治偏盛;补其不足以治偏虚。阳气亏虚,当扶阳而抑阴,阳气振奋,阴凝自散,同时要审查病机,标本兼顾,分别给于温阳理气、温阳散寒、温阳消痰、温阳化瘀等法。
4.导师辨治本病时,心阳不足,可温养心阳,中焦虚寒,则温健脾阳,肾阳不足则温助肾阳,按脏腑辨证,则根据病变的不同脏腑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药物亦有不同。
5.导师注重医嘱调护,常能药半功倍。
二.医案研究结果
1.收集阳虚型胸痹心痛病病案中,以女性居多,发病人群以50岁以上为主。
2.面色统计共8种,以面色暗黄者为主。
3.症状统计共48种,频次较多者分别为胸痛、怕冷、胸闷、气短、乏力、心悸、眠差等。
4.舌象统计共11种,以舌质暗淡苔薄白为主。
5.脉象统计共9种,以脉细弦、脉弱、脉沉细为主。
6.按药性统计,以温性药、平性药为主。
7.按药物功效统计,以补气药、活血化瘀药为主。
结论:
1.导师认为本病性属本虚标实,心、脾、肾三脏阳气的虚亏为其本,所产生的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等致病因素为其标。
2.治本多补,治标多通,本病治疗以益气温阳为基本准则,分别治以温阳理气、温阳散寒、温阳消痰、温阳化瘀等法。
3.做到不离于心,但不止于心,注重胸痹心痛病的发生与五脏尤其与脾、肾二脏的关系,高屋建瓴,把握整体。
4.注重日常调护,做到起居有常、劳逸有度,纳食有节、荤素搭配,情志畅达、恬淡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