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毒症患者初始液体复苏后ΔScvO2与容量反应性及微循环的相关性

来源 :广东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slc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1.分析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前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变化值(ΔScvO2)与容量反应性及微循环的相关性。
  2.结合床旁舌下显微镜评估,寻求简便有效的反映容量反应性及微循环状态的复苏指标。
  【方法】
  1.观察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入住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脓毒症(Sepsis)患者(符合Sepsis-3.0标准);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所有患者均按脓毒症指南(SSC 2016)进行观察和治疗,根据中心静脉压(CVP)<8mmHg且动脉血乳酸(Lac)≥4mmol/L作为启动液体复苏标准对患者进行液体复苏,以复苏后所测得的ΔScvO2进行分组观察,A组(ΔScvO2≥5%),B组(ΔScvO2<5%)。
  2.根据指南予30ml/kg液体复苏总量方案,将总补液量分3次进行,予留置有创动脉监测并测量有创动脉脉压差变异率(PPV),预计每次予10ml/kg×30min的液体复苏,每次复苏后立刻测量CVP、Lac、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中心静脉-动脉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02)、舌下微循环指标(微血管灌流指数(MFI)、灌注血管比例、异质性指数(HI)等),并且观察是否出现终止液体复苏的标准,如若达到下列其中一项研究终止标准,则停止后续的液体复苏:①CVP>12mmHg;②CVP≥8mmHg且Pcv-aCO2<6mmHg;③复苏液体达到30ml/kg。所有患者液体复苏期间治疗方案不变,收集并记录完成液体复苏总量30ml/kg的例数及不良反应,计算乳酸清除率、ΔScvO2等相关资料。
  3.应用IBMSPSS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t检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采用相关系数、ROC曲线、敏感性及特异性分析进行ΔScvO2与容量反应性及微循环的相关性比较。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1.基线特征:共观察了453名脓毒症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有162例,经排除标准和终止标准后,共有45例患者完成了预定30ml/kg的液体复苏目标,纳入研究分析,A组(26例),B组(19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体重、序贯器官功能衰竭评分(SOFA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II评分(APACHEⅡ评分)等)临床基线特征的差异无显著性,A组与B组的PPV值为(18.9±11.3%vs.10.3±6.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两组组内液体复苏前后比较,A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0.5±0.2vs.0.2±0.2μg/kg/min,P<0.05)较复苏前显著下降,B组去甲肾上腺素剂量(0.4±0.2vs.0.4±0.3μg/kg/min,P>0.05)较复苏前未见明显变化;A组氧合指数(204.9±53.1vs.201.3±47.8,P>0.05)较复苏前未见明显变化,B组氧合指数(189.9±32.1vs.170.9±42.9,P<0.05)较复苏前显著下降;两组平均动脉压、CVP较复苏前均有显著升高,两组心率、Pcv-aCO2较复苏前均有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液体复苏后T3比较,A组与B组CVP(5.6±2.8vs.10.0±5.5mmHg,P<0.05)、去甲肾上腺素剂量(0.2±0.2vs.0.4±0.3μg/kg/min,P<0.05)、氧合指数(201.3±47.8vs.170.9±42.9,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Pcv-aCO2、心率、平均动脉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组间液体复苏后参数变化绝对值比较,A组与B组Δ心率(17.08±5.40vs.5.26±2.75bpm,P<0.05)、ΔCVP(2.79±2.64vs.6.37±4.25mmHg,P<0.05)、Δ平均动脉压(13.42±4.32vs.6.68±6.33mmHg,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3.微循环指标的变化:两组组内液体复苏前后比较,A组Lac(5.57±1.39vs.4.29±1.15mmol/L,P<0.05)较复苏前显著下降,B组Lac(5.37±1.16vs.5.43±1.24mmol/L,P>0.05)较复苏前未见明显变化;A组MFI(1.69±0.43vs.2.10±0.42,P<0.05)较复苏前显著上升,B组MFI(1.55±0.40vs.1.63±0.35,P>0.05)较复苏前未见明显变化;两组灌注血管比例均较复苏前显著上升,两组HI均较复苏显著下降。两组组间液体复苏后T3比较,A组与B组Lac(4.29±1.15vs.5.43±1.24mmol/L,P<0.05)、MFI(2.10±0.42vs.1.63±0.35,P<0.05)、灌注血管比例(75.48±10.60%vs.67.63±11.2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HI值未见明显差异。两组组间液体复苏后A组与B组变化绝对值及乳酸清除率比较,乳酸清除率(22.9±8.56%vs.-1.25±9.10%,P<0.05)、ΔMFI(0.41±0.11vs.0.16±0.08,P<0.05)、Δ灌注血管比例(17.13±2.10%vs.8.03±2.32%,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组间ΔH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ΔScvO2与PPV关系:ΔScvO2与PPV的相关系数r=0.493,呈显著正相关(P<0.05);AUROC为0.734,△ScvO2cutoff=5%时,△ScvO2评估容量反应性的敏感性为0.765、特异性为0.619。
  5.ΔScvO2与微循环指标的关系:ΔScvO2与乳酸清除率的相关系数r=0.746,呈显著正相关(P<0.05);AUROC为0.856,△ScvO2cutoff=5%时,△ScvO2评估乳酸清除率的敏感性为0.929、特异性为0.645;ΔScvO2与ΔMFI的相关系数r=0.748,呈显著正相关(P<0.05)。
  6.不良反应:两组患者液体复苏期间均未观察到恶性心律失常、急性肺水肿等不良反应事件。
  【结论】
  1.脓毒症患者ΔScvO2≥5%提示液体复苏具有容量反应性;
  2.脓毒症患者ΔScvO2≥5%提示液体复苏可改善微循环。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目的】  1.sEH敲除鼠的基因鉴定及sEH敲除对小鼠心脏组织结构及功能影响的探讨,明确sEH敲除鼠是否适用于离体模型构建。  2.构建小鼠离体实验模型,观察sEH敲除对心脏缺血再灌注后收缩功能的影响。  3.在小鼠离体实验模型中,观察sEH敲除对实验模型心脏收缩相关蛋白pkc-ε、pkc-δ、pp2A表达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SPF级C57/BL6小鼠以及sEH基因敲除小鼠为研究对
【目的】  带状疱疹性神经痛是中老年的带状疱疹患者最常见的症状,由于疼痛非常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时药物治疗疗效有限,微创介入治疗是一项不错的选择。目前临床上治疗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的微创治疗方法中安全有效的有神经阻滞,脉冲射频,臭氧注射及短时程脊髓电刺激等方法,从疗效、安全性及副作用等方面来考虑,脉冲射频及短时程脊髓电刺激两种方法更有优势,但这两种方法相互比较的文献报道不多。对近五年本院疼
学位
【目的】  通过过表达促血小板生成素(Thrombopoietin,TPO),并建立小鼠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模型,观察过表达TPO对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和肺泡细胞自噬水平的影响,探讨过表达TPO在脓毒症急性肺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  本研究选择36只雄性健康SPF级C57/BL6小鼠并构建质粒。随机将36只小鼠分为三组,分别为正常组、空载组
学位
【目的】  1.观察血清Apelin-12浓度在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  2.观察血清Apelin-12水平与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心功能的关系。  3.观察血清Apelin-12水平与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  【方法】  1病例收集及实验分组  参照2016Sepsis3.0标准,共收集2018年04月至2019年12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入院的脓毒症患者11
学位
学位
【目的】  脓毒性休克的本质为微循环障碍导致的组织灌注不足和缺氧,微循环障碍是脓毒性休克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参附注射液在我国广泛应用于脓毒性休克的抢救治疗,但尚无明确的临床证据证实其对微循环的影响。目前,手持生命显微镜能提供床旁微循环监测,本研究主要通过使用此技术来观察参附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微循环的影响。  【方法】  观察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入住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