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掀起了第三次热潮。在专利领域,计算机开始参与到发明过程中,并生成了一些符合专利授权条件的发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人工智能的发明人身份并不能获得认可,因而其创造的技术方案也不能得到专利法保护。这一现象对专利制度产生巨大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人工智能创造的技术方案可专利性及其权利归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共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成熟,人工智能掀起了第三次热潮。在专利领域,计算机开始参与到发明过程中,并生成了一些符合专利授权条件的发明。在现有法律框架下,人工智能的发明人身份并不能获得认可,因而其创造的技术方案也不能得到专利法保护。这一现象对专利制度产生巨大的挑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比较分析等方法对人工智能创造的技术方案可专利性及其权利归属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共五个部分,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对人工智能及其创造的技术方案进行了界定,并阐述了可专利性和权利归属问题的由来;第二部分从多个角度论证了可专利性的正当性,一方面对反对观点进行了反驳,另一方面从知识产权法哲学、国家创新发展的正面角度论证其合理性;第三部分在肯定可专利性的条件下,为避免专利爆发性增长导致的过度保护,对“三性”认定的标准提出了调整建议。特别是在创造性的认定中,本文认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的标准应当提高;如果某一领域运用人工智能进行研究发明已经普遍,则应认为其已显而易见。在实用性的认定上,则应因领域不同和需求不同有所变化;第四部分讨论了专利权属问题,本文认为应优先考虑各主体的约定情况。如各方无约定,应让所有者成为默认的专利权人。而对于人工智能和技术使用者的共同发明,应当认定使用者与所有者均为专利权人;最后,第五部分为在我国语境下此问题的思考与建议,本文认为,技术上,我国应当对有此类技术能力的实体加强监管;法律上,应当参考文章结论出台相应的法律指导意见;伦理上,应当加强涉及伦理问题研究项目的审核。确保人工智能在人类的指导下健康发展。本文有三个创新点:一是总结了当前学界反对此类技术方案可专利性的观点,并一一反驳,随后从知识产权法哲学、国家创新发展等角度进行正面论证。二是对于认可可专利性可能带来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向。针对可能出现的专利申请量爆发,提出可适当对可专利性的“三性”标准进行调整。三是结合我国本土情况对人工智能发明创造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对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从技术、法律、伦理等角度给出了回应的建议。
其他文献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作物产量的提高以及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均离不开农药,但农药的不合理施用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许多环境及健康问题。近年来研究发现碱性磷酸酶在有机磷农药
在中国规范体系下,框架-核心筒结构应设计为双重抗侧力体系,其中对二道防线的设计有明确的规定,即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框架部分必须具有足够的抗侧移刚度和承载力。国外的一些
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古今中外对学习的研究络绎不绝,人们不断探索各种学习形式希望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要加工和处理的信息越来越多,则需要加强我们整合学习的能力。但目前关于“整合性学习”的研究,大部分是从教师如何开展整合性“教”的角度出发,主要体现的是对外部信息的整合。但是,教学是一项双边互动的过程,不仅“教师的教”会影响“学生的学”,而且“学生的学”也会影响“教师的教”。所以,应
教育发展失衡问题在地区差异明显,相对于发达的大城市的丰富的教育资源,基础设施薄弱的乡村中小学教育发展状况落后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和教育资源的落后。支架式教学虽然早就已经被引入中国,但是对乡村小学进行支架式教学的研究却十分困乏,并且传统的支架式教学缺乏有力的设备支撑,本次实验将安排在教育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的农村小学田疃小学,最大限度的充分发挥现代化教育技术的支架作用以提升乡村教学效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利
药品是关乎人类健康和生命保障的特殊商品,而药品专利制度也是法律框架内敏感的一环,一方面能够激励创新、促进医药研发,另一方面专利保护期内药品价格居高不下,很多穷人无法获得有效的药物救助,产生药品可及性问题,引发关于人权、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的讨论。可以看到,药品专利制度不仅是重要的法律问题,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命题,但仅仅是单一的从人权、公共利益等方面来探讨法律显得有些片面。其一,药品不仅是关于生命的救
大量分布式电源的应用改变了传统配电网的结构,给配电网的运行和控制造成困难,而微电网作为一种能够高效利用分布式电源且能够提高配电网供电可靠性的新型电网络拓扑受到了越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不协调发展的现实矛盾日益突出,精神生活问题突显。精神生活问题既作为一个理论问题也作为一个现实问题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马克思的精神生活观以“现实的人”为主体,以物质生产实践为现实基础,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差异性及其社会存在根基,是一种实现了革命性变革且符合人的现实需求的精神生活观,对它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马克思精神生活观的确立,经历了对
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学之间的交流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虽然之前在口译实践中文学性口译出现的频率较低,但由于大众媒体的不断进步和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韩国现代作家、翻译家金光洲于20世纪20年代末来到中国,并在中国生活了十余年之久。其中,金光洲在上海生活的六年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其原因在于,他在上海活动期间,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及文学评论的翻译等方面留下了不少的成果。他在上海地区各种杂志、报纸的文艺版面上发表的众多文学评论及文学评论的翻译文章,不仅促进了中韩两国文坛的对话沟通,并且为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本论文以1934年6月至19
燃油汽车的应用极大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但燃油汽车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产生环境污染和噪声污染。针对这种情况,电动汽车应运而生。电动汽车具有能量高效利用,节能环保的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