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传承与文化重构——贵州南明遗民逃禅研究

来源 :贵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lenthers3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申之变后,明朝崩溃,中原西蜀战乱,贵州地处西南边地,天下扰乱而贵州粗安。壬辰二月,南明历帝由广西南宁府移跸贵州安龙,虽说永历朝庭有名无实,然其精神象征作用却不可低估。是时,贵州俨然成为南明永历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除追随永历帝入黔的士大夫之外,亦有大量中原、西蜀之禅师纷纷入黔避祸,他们发扬禅僧艰苦拓殖之本领,在贵州创建禅寺,培养弟子,弘教开宗。以致于贵州禅宗盛极一时,佛教寺院遍布各府、州、县,直至穷乡僻壤,佛教典籍文化全所未有之丰富。涌现出丈雪、月幢、赤松、语嵩等高僧大德,其人品学问、弘法业绩和佛学造诣,不仅彪炳楚黔两省,冠映西南,即与中原诸佛学大师相比,亦不逊色。南明亡后,遗民士大夫相率逃禅以全其志节,以示不仕清廷之决心,他们或隐居深山,咏歌超然物外,或于忘国的悲奋的中皈依佛门,贵州俨然成为南明遗民逃禅的重镇。 遗民逃禅是清初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独特现象,研究贵州遗民逃禅,目的在于了解明清之际主要社会思潮和思想变迁,审视思想文化的流变,同时,贵州南明遗民逃禅也是贵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探讨是一件具有长久学术价值的文化积累工程。 本文以思想领域作为切入点,将视角放在人们较少关注的逃禅士僧群体中,试图在多个个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全面把握遗民逃禅的生活面貌及其对时代的影响。研究中注意大小传统互动沟通,重视逃禅士僧群体的历史作用,以此揭示明清易代之际思想的传承与文化的重构。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从文化角度出发,对比研究中西文化“自我观”和“面子观”的差异,并以中西学者学术语篇的对比研究为具体实例,透视文化因素对学术语篇构建的影响,以透过文字所反映的种种表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学衡派对文化激进主义产生有益的制衡和补充,作用不可低估。吴宓(1894年8月~1978年1月),学贯中西,融通古今,学术造诣非凡,是学界知名学者、教授、学衡派
细菌战是日本军国主义分子在其所侵略的中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所使用的一种灭绝人性的战争手段,它惨无人道、骇人听闻。侵华期间,日军在中国各主要战场实施了细菌战,其中,浙赣沿线
解放初,能否迅速有效的完成对农村社会的整合和控制,关系到新生的共产党政权的稳定和持久。以开展运动的方式来实现这一目的,是中国共产党多年历史经验的积累。解放初,发生在新区
我国古代赦免制度起源于先秦,发展至两汉乃趋成熟,之后为历代王朝所沿用,存在时间长达两千多年。赦免,即以君主或皇帝的名义减免罪犯刑罚,是一项涉及国家法律、政治乃至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