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申之变后,明朝崩溃,中原西蜀战乱,贵州地处西南边地,天下扰乱而贵州粗安。壬辰二月,南明历帝由广西南宁府移跸贵州安龙,虽说永历朝庭有名无实,然其精神象征作用却不可低估。是时,贵州俨然成为南明永历王朝的“政治文化中心”。除追随永历帝入黔的士大夫之外,亦有大量中原、西蜀之禅师纷纷入黔避祸,他们发扬禅僧艰苦拓殖之本领,在贵州创建禅寺,培养弟子,弘教开宗。以致于贵州禅宗盛极一时,佛教寺院遍布各府、州、县,直至穷乡僻壤,佛教典籍文化全所未有之丰富。涌现出丈雪、月幢、赤松、语嵩等高僧大德,其人品学问、弘法业绩和佛学造诣,不仅彪炳楚黔两省,冠映西南,即与中原诸佛学大师相比,亦不逊色。南明亡后,遗民士大夫相率逃禅以全其志节,以示不仕清廷之决心,他们或隐居深山,咏歌超然物外,或于忘国的悲奋的中皈依佛门,贵州俨然成为南明遗民逃禅的重镇。
遗民逃禅是清初思想文化史上的一独特现象,研究贵州遗民逃禅,目的在于了解明清之际主要社会思潮和思想变迁,审视思想文化的流变,同时,贵州南明遗民逃禅也是贵州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系统探讨是一件具有长久学术价值的文化积累工程。
本文以思想领域作为切入点,将视角放在人们较少关注的逃禅士僧群体中,试图在多个个案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力求全面把握遗民逃禅的生活面貌及其对时代的影响。研究中注意大小传统互动沟通,重视逃禅士僧群体的历史作用,以此揭示明清易代之际思想的传承与文化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