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七氟醚(sevoflurane, Sevo)预处理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 CPB)下行瓣膜置换术,围手术期抑制全身炎性反应和对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心肌的保护作用;探求心肌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选择ASAⅡ~Ⅳ级,拟在CPB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风湿性心脏病患者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和Sevo预处理组(S组),每组10例。两组患者均依次静脉注射咪唑安定(0.08~0.12mg·kg -1)、依托咪酯(0.2~0.3mg·kg -1)、芬太尼(5~10μg·kg -1)、哌库溴铵(0.1mg·kg-1)行麻醉诱导。插管成功后麻醉机控制呼吸并根据年龄、体重调整麻醉机呼吸参数,维持PETrCO2在35~40mmHg之间。术中按需间断静注咪唑安定、芬太尼及哌库溴铵维持麻醉,麻醉后维持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 BIS)在40~60之间。CPB均采用相同的预冲液,处理方法和用药无差异。S组于麻醉后切皮前持续吸入1% Sevo,至主动脉阻断时结束;C组不用吸入性麻醉药。分别于麻醉后切皮前(T1)、主动脉阻断即刻(T2)、主动脉开放即刻(T3)、主动脉开放30min (T4)、CPB停机后2h(T5)、6h(T6)、12h(T7)和24h(T8)8个时间点抽取桡动脉血样,测定①细胞炎性因子: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白细胞介素(IL)-6、白细胞介素(IL)-8水平②血浆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和心肌肌钙蛋白I (cardiac troponin I, cTnI)浓度。并记录CPB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围CPB期间心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情况、心脏复跳情况、电除颤次数以及术后24h创面引流量。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比、术前心功能分级、心胸比、麻醉药用量、CPB时间、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clamp, ACC)时间以及手术方式、手术时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2.血清细胞因子水平:①两组患者血浆TNF-a水平在T2时点开始升高,T4时点达峰值(P<0.05),T5时点逐渐恢复,T8时点恢复到T1水平。其中C组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S组(在T2-T5时点,两组比较P<0.001,在T6时点P<0.05)②两组患者IL-6水平在T2时点开始升高,T3时点达峰值(P<0.05),T4时点逐渐恢复,T8时点仍高于T1水平。其中C组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S组(在T2-T7时点,两组比较P<0.001,在T8时点P<0.05)。③两组患者IL-8水平在T2时点开始升高,T4时点达峰值(P<0.05),T5时点逐渐恢复,T8时点恢复到T1水平。其中C组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S组(在T2-T8时点,两组比较P<0.001)。3.血浆CK-MB和cTnI:①两组血浆CK-MB活性在T2点时开始升高,T5点时升高明显(P<0.05),T6点时达峰值,在T7时回落到T8时未恢复到T1水平(P<0.05)。其中C组与S组比较无差异(在T2-T7时点,两组比较P>0.05)。②两组血浆cTnI活性在T2时点开始升高(P<0.05),T3点时升高明显(P<0.05),T6点时达峰值,在T7时开始回落,到T8时未恢复到T1水平(P<0.05)。其中C组升高幅度明显高于S组(在T2-T8时点,两组比较P<0.001)。4.临床观察中,C组4例自动复跳,6例除颤复跳;复跳后有2例出现室性心动过速,1例出现室性早搏,1例复跳后再次出现室颤;复跳后使用多巴胺或多巴酚丁胺者有6例。S组8例自动复跳,2例除颤复跳,未出现心律失常,全部病例均未使用血管活性药物。S组自动复跳率高于C组(P<0.05)。术后24h创面引流量C组明显多于S组(P<0.05)。结论1.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围CPB期,血浆细胞炎性因子TNF-a、IL-6、IL-8和CK-MB、cTnI水平明显升高,表明围CPB期缺血再灌注导致心肌损伤,伴随全身的炎性反应。2.风湿性心脏病瓣膜置换术患者围CPB期,心肌细胞和心脏功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而在主动脉阻断前吸入一定浓度和一定时间的Sevo(预处理),可以减轻全身的炎性反应,能有效抑制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对保护心肌功能有一定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