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上海青年作家张怡微的作品为分析对象,在具有明显空间意识的文本中,在丰富的生活经验里,她不断探讨自我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从空间书写和身份认同的视角去挖掘她笔下人物及情感的内涵,能够突出其写作特质。论文分为四部分:第一章,从城市地理空间角度去分析,上海与台湾的两地对照是她作品中潜在的背景和表达空间。首先,张怡微秉承着海派文学的日常生活描绘,写出了上海工人新村这一空间中的世俗生活和人情风景,表达对工人新村的情感认知和价值判断——空间是乡村的,精神是城市的。其次,台湾的学习生活丰富了张怡微的人生经验,不断成长的她写出台湾的人文风景和悲喜人情。异乡与原乡的对照,是张怡微来台湾读书之后的一个观察视角。第三,张怡微的两地经验,给她的写作提供了不同的空间尝试,不同地域语言层次性的思考,这些都统一于上海和台湾两个写作容器中,在空间中确立自己的取景框,而在时间流转中凸显意义。第二章,以情感想象的另类空间为切入点,张怡微始终关注的是家庭,通过文本中的梦境、网络虚拟空间及婚葬礼、饭局等仪式空间,分析家庭中人与人之间复杂的情感关系,思考情感应该如何寄托的问题。她的“家族试验”是真实与虚假、开放和封闭、有限和无限、可见和不可见的统一体,处于真实和虚构之外的第三空间,充满矛盾与张力的异质情感。这种试验的魅力之处在于破坏正常人的情感思维方式,又重构出一个可能存在的家庭异托邦。第三章,运用巴赫金关于时空体的理论,把握时间与空间的重要联系。空间的意象能看到时间的存在,空间的意义依附于时间的意义。无论是心灵的成长、时空的相逢、照相馆的记忆,还是日常的循环往复,在张怡微作品的空间书写中能看到时间的非凡能力,读出时间的意义,空间与时间的交错都是张怡微成长着的整体。心智的成长和认识的变化使得张怡微的写作之路能够不断持续,而且得到多方认可。不同的时间阶段,不一样的成长时代,在时间中观察,用时间去充实空间的社会变迁,在历史的积淀中,显示独特的记忆和价值。第四章,时间的流转和空间的位移影响作家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时间交错中重构自我的身份认知,在空间位移中,重新定义个人与城市的关联。时空转换中如何寻找自我,寻找怎样的自我是张怡微文本中需要探讨的问题。无论是上海书写还是台湾书写,张怡微对世情的关注与书写是与作家对身份认同的认知密切相关的,而从身份认同又可以看到张怡微写作的本质。张怡微笔下的时空流转中,主人公内心的复杂与自我身份认同和群体身份认同相关。结论:时间和空间影响着作家理解世界的方式,在时间的流转中,空间的位移中努力重构自我的身份认识,不断寻找自己的位置,拓展城市书写与城市想象。总结张怡微的写作给人感觉很“收”,很内敛,没有那么外放,这种沉稳感是张怡微能长久写作下去,不断寻求自我作家身份的一个保证。青年作家需要更多的批评关注,拓展更多发展的可能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