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贺州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李子的栽种面积日趋扩大,丰富的寄主资源和适宜的气候环境为橘小实蝇Bactrocera dorsalis(Hendel)提供了良好的生长和繁殖条件,使该虫在贺州地区爆发成灾的风险不断增加。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采用野外采样调查及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橘小实蝇在李子主产区内种群发生、转移为害及其行为反应等内容依次开展研究。主要结果与结论如下:(1)在贺州市李子主产区,4月下旬~12月下旬各主栽果园内诱剂瓶和黄板两种诱捕装置均可诱得橘小实蝇雄虫,其中在7月上旬及9月下旬的果实集中成熟期内出现种群诱捕高峰。此外通过对不同果园内种群消长规律与同期气象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气温因子与橘小实蝇的种群消长动态之间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综上影响橘小实蝇种群消长规律的主要因素为寄主植物成熟期、挂果面积及气温。(2)在李子主产区内,橘小实蝇于4月下旬开始为害全年第一批成熟的寄主水果—枇杷和酸梅,5、6月份主要为害主栽水果三月李(5月)和三华李(6月);随后在相继进入成熟期的葡萄、桃、黄皮及柑橘类等寄主水果中交替转移为害,其中全年最后主要为害的为最晚采收的秋冬季水果-——沙糖橘和柿子。橘小实蝇在各类寄主果蔬上的转移为害先后次序及为害程度与寄主种类、成熟采收期和橘小实蝇同期发生量有关。全年转移为害中有两个时段为橘小实蝇为害高峰期,第一阶段为6~7月,主要为害桃和三华李;第二阶段发生在9~10月,主要为害番石榴。(3)在贺州市李子主产区,橘小实蝇主要以蛹越冬,不同果园内化蛹量的高低次序为:黄帝柑>沙糖橘>马水橘,树冠滴水线处化蛹量低于近树根处化蛹量;蛹主要分布在地下0~5cm范围内,占总蛹数的85.76±8.10%~95.01±4.80%,最深处可达地下8cm。(4)在不同成熟度李子中,橘小实蝇雌虫在转色期黄果上着卵量最高;在同一成熟度李子不同部位中,其产卵选择与果表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性,雌虫偏好于果表硬度低、成熟度较高的寄主李子上产卵。研究结果表明,果表硬度和颜色是影响橘小实蝇雌虫产卵的主要因素。(5)采用触角电位仪和Y型嗅觉仪分别测定了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对11种李子挥发物的触角电位(Electroantennogram,EAG)及定向行为反应。结果表明,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对11种挥发性物质的EAG反应波形明显,且对同种挥发性物质不同浓度梯度的电生理反应规律相似,表现为对高浓度的反应相对值显著高于低浓度的反应值;对于不同挥发物,橘小实蝇雌雄成虫EAG反应相对值差异显著。在特定浓度下,雌虫对挥发物辛酸乙酯、乙酸丁酯和己酸乙酯刺激反应明显,EAG相对反应值均达100%以上,而雄虫对己酸乙酯和乙酸己酯也有比较明显的反应,EAG相对反应值均达80%以上。在嗅觉定向反应中,橘小实蝇雌雄成虫对丁酸乙酯、乙酸丁酯、乙酸叶醇酯等酯物质具有相同的选择趋向性,但趋向程度有所差异。此外,结合各成熟度李子挥发物萃取分析结果,进一步表明成熟李子中相对含量占比较大的辛酸乙酯、己酸乙酯等酯类物质是造成橘小实蝇雌成虫偏好高成熟度李子上产卵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未来在橘小实蝇新型植物源引诱剂组分筛选,可考虑将该几种酯类物质作为基础组分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