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大气颗粒物的短期暴露引起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变化,以及大气颗粒物长期暴露的潜在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冷暖季节),为研究在校儿童在大气颗粒物影响下的健康变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青岛市主要城区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资料、同期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的日均浓度和同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采用时间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大气颗粒物的短期暴露引起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变化,以及大气颗粒物长期暴露的潜在影响因素(年龄、性别、冷暖季节),为研究在校儿童在大气颗粒物影响下的健康变化提供相关依据。方法:1.收集2014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青岛市主要城区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资料、同期大气污染物(PM2.5、PM10、SO2、NO2)的日均浓度和同期气温、气压、相对湿度等气象资料。采用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研究设计,分析青岛市2014至2018年大气污染物对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影响。2.利用从青岛市学生因病缺课症状检测系统收集的缺课资料,借助SAS 9.4建立单污染物模型和多污染物模型,分析大气颗粒物短期内浓度升高对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影响,同时采用分层分析年龄组别、性别及冷暖季节的潜在影响。结果:1.单污染物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大气PM2.5、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在滞后当天(Lag0)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OR(Odd Ratio)值达到最大,分别为1.021(95%CI:1.019-1.024)和1.015(95%CI:1.014-1.017),并且暴露于PM2.5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OR值要高于暴露于PM10。2.纳入主要气态污染物SO2和NO2的多污染物模型分析表明,在最佳滞后期内即在滞后当天,PM2.5和PM10浓度每升高10μg/m3,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风险和在单污染物模型中的风险相比有所降低,但结果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3.性别和年龄的分层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性别之间,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浓度的增加与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关系差异并不明显,但年龄在6-12岁的小学生组比13-16岁的中学生组有更高的缺课风险。在PM2.5的影响下,小学生组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OR值在滞后当天(Lag0)达到的峰值,为1.024(95%CI:1.022-1.027),中学生组在滞后第四天(Lag4)达到峰值,为1.019(95%CI:1.015-1.024)。在PM10的影响下,小学生组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OR值在滞后当天(Lag0)达到的峰值,为1.016(95%CI:1.015-1.018),中学生组在滞后第四天(Lag4)达到峰值,为1.013(95%CI:1.010-1.016)。4.冷暖季节的分层分析发现,与寒冷季节相比,在温暖季节颗粒物的浓度与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之间的关联性更强。温暖季节暴露于PM2.5和PM10的滞后当天(Lag0),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OR值分别为1.096(95%CI:1.071-1.101)和1.043(95%CI:1.038-1.049)。在寒冷季节的滞后当天(Lag0),OR值分别为1.015(95%CI:1.012-1.017)和1.011(95%CI:1.009-1.012)。结论:1.青岛市大气颗粒物对中小学生的健康影响具有短期效应,大气颗粒物浓度短期升高增加了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风险,并且暴露于PM2.5学生的缺课风险要高于暴露于PM10。2.小学生组暴露于颗粒物引起因呼吸系统症状缺课的风险要高于中学生组,在温暖季节,中小学生因呼吸系统症状而发生缺课的风险性更高,对于性别分层分析,结果差异并不明显。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氧化应激是指机体内部氧化与抗氧化反应系统失衡的一种状态,过量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会攻击具有重要生理学功能的大分子物质(如膜磷脂,蛋白质,DNA等),对细胞的结构与功能造成损伤甚至会导致细胞死亡,即氧化应激损伤。氧化应激损伤参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病理过程,如在心脏缺血-再灌注(ischemia/perfusion,I/R)损伤中,氧化应激损伤是最
研究背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最常见类型,其特征是高度异质性。通常使用标准化疗方案RCHOP(利妥昔单抗加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治疗,然而,仍有30%–40%的患者最终会复发或对R-CHOP方案无效,预后较差,两年总生存率仅为20%–40%。《中国药典》中记载中药栀子(Gardenia jasm
目的:为了探讨女性孕前体质量指数、孕期体质量指数增长与妊娠结局的关系,本研究对孕前体质量指数不同及孕期体质量指数增长不同的人群分别进行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孕前体质量指数以及孕期体质量指数增长不同的人群中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早产儿、巨大儿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的不同,探讨不同孕前体质量指数及孕期体质量指数增长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为预防孕期并发症以及减少孕期不良妊娠结局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研究胎盘位置(除外前置胎盘)对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将胎盘位置作为高危妊娠辅助筛查指标的可行性,为高危妊娠的早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2019年09月至2020年01月在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产科中心分娩的单胎妊娠孕妇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孕妇共2756例。根据分娩前胎盘位置的不同分为典型组(包括前壁和后壁胎盘,n=2381)和非典型
氧化还原平衡对生命体正常的生理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氧化还原分子含量的异常与许多疾病密切相关。因此,发展用于实时原位检测细胞和活体内氧化还原分子的技术具有十分迫切的需求。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有机分子探针兼具高时空分辨及高灵敏性等优点,可以实现对细胞及活体内物质的无损、实时成像检测,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现有探针的成像深度以及选择性仍有提高的空间,发展具有更强组织穿透深度的分子探针存
目的:探讨尾静脉注射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及其外泌体(hUCMSCs-Ex)对多柔比星诱导扩张型心肌病(DCM)大鼠心功能的影响及心肌组织SCN5A及其调控的钠通道Nav1.5蛋白表达的改变。方法:1.DCM大鼠模型的建立:随机将100只200g左右的健康SD大鼠分成5组:正常组(n=20只)和DCM组(n=20只)、DCM+磷酸缓冲盐溶液组(DCM+PBS组)(n=20只)、DCM
背景痛风性关节炎是由于尿酸单钠晶体(monosodium urate,MSU)引起的急性炎性关节疾病,是成年男性中最常见的炎症性关节炎。目前研究表明,MSU作为危险相关分子模式(danger-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DAMPs)可被细胞膜及细胞质中的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s,PRRs)识别,进而激活TLR4/NF-
目的:研究猪大网膜细胞外基质(ECM)水凝胶对人源诱导性多能干细胞来源的心肌细胞(hiPSC-CMs)的生物相容性,并评估其作为心脏组织工程可注射水凝胶的可行性,为后续的在体实验提供细胞研究基础。方法:采用系列脱细胞工艺制备猪大网膜ECM水凝胶,观察该水凝胶的体外温度响应性,通过苏木素-伊红(HE)、天狼猩红、阿利新蓝等组织学染色检测所制备水凝胶的细胞成分残留及细胞外基质成分保留情况,使用扫描电子
目的:探讨骨组织局部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enin–angiotensin system,RAS)在磨损颗粒诱导假体周围骨溶解(Periprosthetic Osteolysis,PPOL)中的作用和机制。通过建立小鼠颅骨骨溶解模型,探讨骨组织局部RAS在钛(Ti)颗粒诱导小鼠颅骨骨溶解中的作用以及机制,从而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磨损颗粒诱导PPOL致病过程的分子机制,可能为PPOL的预防或治疗提供理
目的:富亮氨酸的核苷-2-糖蛋白-1(Leucine-richα-2-glycoprotein-1,LRG1)是一种新型的促纤维化因子,参与调节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信号通路。目前其在角膜纤维化反应中的作用仍不清楚,本文拟建立小鼠碱烧伤模型及进行LRG1等处理,探讨LRG1在小鼠碱烧伤后的促纤维化作用及机制。方法:1、碱烧伤后小鼠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