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金属堆铸设备的设计及工艺研究

来源 :长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sjf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维金属堆铸技术是以增材制造技术为依据的三维成型技术。目前在中小型企业生产较为复杂的箱体零件,基本通过传统金属浇铸方法来实现。传统金属浇铸存在工艺粗糙,成型工件晶粒组织粗大,性能较差,并且工作环境恶劣等问题。目前工艺技术较为成熟的增材制造技术,如直接金属沉积(DMD),电子束融熔技术(EBM),分层实体制造技术(LOM)等存在工艺复杂或原材料加工要求较高,成本过大,成型速度较慢等限制,并没有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本文提出的三维金属堆铸技术,可以解决以上问题,堆铸出性能优良、成型速度较快的成型件。目前较常见的增材制造技术使用的原材料多为丝状和粉末状,三维堆铸技术使用的金属材料形状可以是小块、小颗粒或粉末,可利用的材料种类多样,提升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范围。本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讨论和设计了三维运动平台结构,硬件和软件设计以搭建平台。其次,通过三个方面对三维堆铸设备进行了全面的验证,包括检验各个模块是否正常工作,对软件进行测试,检验上位机的各个功能是否可以正常设置参数,对各个模块的控制是否有效。然后,对三维堆铸设备的成型能力进行测试,利用低温金属锡作为成型材料,分别堆铸了圆柱形和方形零件,验证了堆铸设备具有成型能力。接着,通过模拟仿真金属液的下落过程,对比了不同压力下金属液下落过程,选择了较优的压力方案,并模拟了在此压力状态下的,金属液下落的速度和温度变化,通过压力和速度变化来解释金属液下落过程中形状变化的原因,为提高堆铸试样的成型质量做指导。最后,在最优压力状态下使用三维堆铸设备制备试样,通过对传统铸造制备的试样和三维堆铸设备制备的试样进行的微观组织分析,结果表明三维堆铸可以细化晶粒,提高金属合金的性能。原因在于熔融金属下落过程中通过喷射将金属液细化为液柱和液滴,增大了金属液的散热面积,起到加速凝固的效果,熔融态金属快速凝固,性能得到很大提高。
其他文献
γ-谷氨酰肽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中,参与生命体的多种生理活动。谷氨酰胺酶(EC3.5.1.2)是一种水解酶,同时具有转肽作用。本论文筛选出利于催化γ-谷氨酰转肽反应的谷氨酰胺酶,酶促
电致变色是指在外加电压的作用下,电致变色材料的光学属性如透过率和反射率等发生可逆变化的现象,在视觉上直观表现为颜色的可逆变化。紫精是一类具有联吡啶分子结构的有机小
随着人类对汽车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及其使用引起的环境污染成为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节能减排、发展环保高效的电动汽车已成为国家战略需求。目前电动汽
锌黄锡矿结构的Cu2ZnSn(S,Se)4(简记为CZTSSe)化合物作为理想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光层材料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CZTSSe除了具有低成本和天然丰富的元素组成外,还具有较高的光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逐渐加快和信息科技的不断革新,供应链市场竞争越发激烈。近年来,随着供应链内上下游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持续,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范围逐步拓展至供应链金融。第三方物流企业因对实物流具有强大控制力,又与供应链参与者来往密切,逐渐成为整个供应链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集散中心,在供应链金融风险把控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旦参与到供应链金融中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出现内部组织架构变更、商业机密泄露、串通其
方解石是石灰性土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矿物,可以固定磷并影响磷的环境地球化学循环。低分子量有机羧酸是土壤中的常见物质,可以影响磷与土壤矿物之间的作用关系。自然界中,有
随着国内外激光产业的发展,全球对于高质量激光介质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镥铝石榴石(LuAG)作为一种优秀的激光材料基体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目前LuAG粉体制备存在工艺相对复杂,设备昂贵等缺点。因此寻找经济可行的方法制备性能优异的LuAG纳米粉体及利用性能优异的LuAG纳米粉体制备透明陶瓷材料是一种新型的研究方向。本研究分别采用固相反应法与微波辅助溶液燃烧法制备了 LuAG粉体,并采用了微波辅助燃烧法
生物质是一种产量大、分布广泛、可再生能力强的能源,具有低灰分、高挥发分的特点;煤矸石为煤炭开采和洗选过程中的副产品,是目前最大的工业废弃物之一,具有高灰分、低挥发分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生物质来源的含磷化合物(植酸钠、三聚磷酸钠、核黄素磷酸钠)与含氮化合物(壳聚糖)分别作为阻燃剂阴、阳离子组装成分,采用静电层层自组装法制备阻燃真丝织
近年来,随着水貂养殖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疫病对水貂的危害也逐渐加重。沙门菌是危害水貂养殖业的重要细菌之一,可导致水貂体温升高和腹泻,体重迅速减轻。妊娠水貂因子宫感染,常发生流产、死胎等,给水貂养殖业造成了巨大损失。为此,本研究在水貂妊娠期期间进行了水貂源沙门菌的分离鉴定,并对其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和耐药性进行了检测,同时筛选代表菌株,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致病性研究。2019年3-5月期间,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