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物质的极大丰富远远超过人们精神的提升。如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因素盛行,悄然间滋生着人们的思维惰性与生存空虚感。这些不良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校园欺凌、吸毒、自残自杀或伤人等事件屡见各种媒体报道,社交障碍、焦虑、抑郁等症状逐渐普遍化。国家和学校深刻认识到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处于树立价值观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更应该从小抓起。生命教育不同于学科教学,它更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满足不同个体的需要。具体灵活的校本课程能够基于学校特色、考虑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生命教育落实到校本课程层面是必要的。H小学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发了“粮食粘贴画”校本课程,该课程旨在通过粮食粘贴画教学促进学生生命的成长和发展。作为一门生命教育校本课程,H小学的“粮食粘贴画”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遮蔽了学生生命的体验,阻碍了学生生命的成长,这些实践困境亟待解决。因此,本研究聚焦于H小学“粮食粘贴画”校本课程实施,将柏格森生命哲学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采用文献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与案例法,旨在探明“粮食粘贴画”课程实施的生命意蕴以及在H小学课程实施中的现实境遇,审视其问题困境,并探索其改进的策略。柏格森生命哲学倡导“绵延”、“直觉”、“创造”和“生命冲动”。在其生命哲学思想指导下的“粮食粘贴画”校本课程实施应实现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与精神生命价值;体现“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课程理念及促进目标达成;最后应遵循整体性、体验性、生成性的实施原则。然而,通过深入到H小学“粮食粘贴画”校本课程实施的场域进行观察与访谈,我们发现其课程实施似乎面临着这样一种困局:目标工具化,忽视非理性情感的培养;内容浅层化,阻碍“内在于生命的知识”获得;方法刻板化,缺乏深刻的体验感受;评价虚假化,遮蔽实践体验的过程。就其具体原因而言,课程定位模糊,偏离了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目标;课程资源匮乏,制约了实施内容的纵深发展;教师力量薄弱,限制了实施形态的多样化发展;评价机制缺失,阻碍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基于此,笔者将从课程理念、课程资源、环境创设、师资配置与评价机制这五个方面入手,逐个突破,进而对H小学“粮食粘贴画”校本课程实施提出改进策略。第一,明确课程理念,树立全面和谐发展的生命教育观。第二,从自然、社会、精神三个维度深度挖掘“粮食粘贴画”校本课程的生命内涵。第三,营造轻松自由的生命教育环境。第四,提高教师的生命教育素质。第五,改进和完善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生命的成长历程。总之,H小学“粮食粘贴画”校本课程实施理应促进学生生命的全面自由发展,让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人生价值和追求幸福生活。因此,本研究基于柏格森生命哲学的视角,对“粮食粘贴画”校本课程实施进行了应然分析,描绘了其课程实施的现实样态,揭示了当下课程实施的困境,剖析原因进而提出了课程实施的改进对策,以期对H小学“粮食粘贴画”校本课程实施提供一些实用的意见或建议,有助于促进学生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