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在转型期非常关注社会稳定和政治参与,具体制度的建设却相对滞后,未能有效地将日益高涨的政治参与“体制化”。新生的网络社会却给转型中国政治参与需求的释放打开了一扇机会之窗。当前关于政治参与的研究还有不足,已有的关于中国政治参与的研究主要从社会结构和制度视角展开,并且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实体社会的研究,对于政治参与的考察也是立足于实体的行政组织。新生的网络社会已经给中国转型期的政治参与提供了与实体社会不一样的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总揽相关研究不难发现,当前对网络社会的研究还很不充分,一方面研究者们对网络社会及相关概念本身的理解存在诸多的模糊和争议,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对政治参与的影响似乎尚未引起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他们大多认为网络对于政治参与的意义仅仅在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本研究在澄清网络社会概念的基础上,根据网络社会的特征,将实体社会研究惯用的空间、群体、组织三维度重构为网络社会空间、网络社会人际关系和网络社会“组织化”三维度,由此确立了网络社会空间与政治参与的场域;网络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与政治参与的动员;网络社会中的“组织化”与政治参与集体行动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A省X事件个案的深入分析,并辅以必要的问卷调查,探讨网络社会与政治参与两个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本文主要的研究贡献与发现在于:一、网络社会空间孕育出新的政治参与场域。以前对场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场域的解读、结构、特征及其运用,本研究将关注焦点集中于场域的形成及其过程。研究通过场域将行动者与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认为参与者通过场域聚合、动员而形成集体行动,因此政治参与的发生和发展必先在社会空间中形成特定的场域。在传统的社会空间中,场域被自然、社会限制肢解了,但网络社会空间的时空特征使它能突破此种限制,形成统一的社会场域,并很容易在政治决策特有的公共性和敏感性的刺激下,进一步转化为政治参与的场域。二、网络社会人际关系实现政治参与的动员。以前关于集体行动动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狭义的资源动员,本研究根据网络社会中动员的新特征--狭义的资源意义下降,而将动员的关键对象定位于参与者。只有动员大量的参与者加入到集体行动中来,集体行动才会从条件变为现实。而动员本质上是人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激发、鼓励、宣传和教育等。因此人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群体成为政治参与动员的关键。网络社会人际关系增强,并赋予其新的特征,形成一个分散的、潜伏的、无形的“类有机体”,它能够及时、有效地实现政治参与广泛的博弈性动员和扩散性动员。三、网络社会的“组织化”推动了政治参与性集体行动的广泛生成。无疑集体行动离不开有效的组织,因此以前关于集体行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实体社会的组织。本研究则重新了诠释了组织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形式,提出了网络社会的“组织化”,它的实质是以群体为基础的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与功能的网络社会的存在形式,它进一步推动了集体行动的“组织化”操作,本研究把没有传统的社会组织要素,不按照传统的组织程序,却有着实质的组织机制发挥组织功能的行动过程称之为“组织化”操作。“组织化”操作是“有组织之实,无组织之形”的运作过程,它的基本形式是通过网络社会中一系列的以群体为基础的信息平台即可以有效地实现集体行动的统一和协调,从而使得集体行动能够广泛发生。四、通过对网络社会的深入比较分析,本研究发现网络并不是仅仅带给人们信息传播方式的变化的技术器具,从根本上来说是以此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网络社会。它不再是通过作用于生产力而间接作用于生产关系,而是直接作用于生产关系,尤其是社会关系,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形态,使得人们有了日常的联系,互动经常化、社会化,因此促进了政治参与的广泛形成,也从某种意义上说明网络社会中的政治参与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