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金融深化政策则主张放开利率,鼓励市场竞争,实现金融自由化。
近代中国在20世纪30、40年代存在较为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南京国民政府受到当时国内外“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问题和出于发展战时国防经济的需要,采用了以金融抑制为导向的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国民政府的金融抑制政策,既有其导致资本市场畸形扭曲、资本利用效率低下、民营工业生产严重衰退等消极方面的影响,也有其促使近代中国的金融制度向现代化迈进、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力量得以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日战争等积极方面的影响。
研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政策选择是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的重要课题。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采取了金融抑制的政策。在目前我国金融改革深化进行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的整体运行仍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现象。虽然此时彼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存在着很大差别,但南京国民政府金融抑制政策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以史为鉴,从金融抑制理论的角度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财政、金融政策重新考察其成败得失,吸取前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金融改革,是值得我国经济史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缓解和消除金融抑制,实现金融深化才是我国金融改革道路的最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