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金融抑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2119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体系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金融抑制政策主张以金融管制代替金融市场机制,金融深化政策则主张放开利率,鼓励市场竞争,实现金融自由化。 近代中国在20世纪30、40年代存在较为明显的金融抑制现象。南京国民政府受到当时国内外“政府干预经济”思潮的影响,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问题和出于发展战时国防经济的需要,采用了以金融抑制为导向的货币、财政和金融政策。国民政府的金融抑制政策,既有其导致资本市场畸形扭曲、资本利用效率低下、民营工业生产严重衰退等消极方面的影响,也有其促使近代中国的金融制度向现代化迈进、西部地区的金融机构力量得以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抗日战争等积极方面的影响。 研究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相关政策选择是我国在经济转轨时期的重要课题。新中国建立后由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政府采取了金融抑制的政策。在目前我国金融改革深化进行的大背景下,金融业的整体运行仍然普遍存在着金融抑制的现象。虽然此时彼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存在着很大差别,但南京国民政府金融抑制政策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也是弥足珍贵的。以史为鉴,从金融抑制理论的角度对南京国民政府的货币、财政、金融政策重新考察其成败得失,吸取前人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从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的金融改革,是值得我国经济史学者深入研究的课题。缓解和消除金融抑制,实现金融深化才是我国金融改革道路的最终选择。
其他文献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持续增长,GDP以年均8%的速度递增,2004年达到了9.5%。但是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并且出现了严重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文章从现有
目前,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不仅存在着资金问题,还缺乏系统性、有效性的指导。因此,对当前存在于社会创业以及学生创业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学生的创业贡
本文综合并评价了传统货币需求理论,从经济主体的微观行为基础出发,借鉴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行为动机的划分方法,结合中国转型经济过程中的经济制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特点,对居民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利用外资(FDI)的规模持续扩大,FDI对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起到了非常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并购成为全球FDI的主要形式,并购的国际资本流动占到全球资本
本文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视角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研究和探讨。一方面在一般资本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和梳理关于中小企业的融资理论。另一方面对中国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特征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