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政策传播中的媒介动员机制研究 ——以上海垃圾分类政策为例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qs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社会分析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世纪之交出现的‘垃圾革命’将是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个浪潮。”从2000年开始,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一些政策来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减量工作,上海市率先制定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打响了垃圾革命的第一枪。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垃圾分类事关群众生活环境改善,事关绿色可持续发展大局,要全面动员、全民参与,打赢打好生活垃圾分类的攻坚战、持久战。在此次环保动员中,媒介承担着宣讲国家垃圾分类政策、启发民众环保意识,动员公众行动的重任,成为城市精细化治理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首先通过整理相关文献对媒介动员、公共政策传播等概念进行界定,总结出公共政策传播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其次结合社会动员理论和框架建构论,对上海传统媒体《解放日报》和新媒体澎湃新闻网中关于垃圾分类政策及宣传动员内容进行分析,厘清动员过程中媒体的框架建构,尝试对公共政策传播中的媒介动员机制和具体动员方式进行理论探究,最后在此基础上得出完善我国公共政策传播媒介动员机制的启示。通过理论及案例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在这场由政府发起的自上而下的垃圾分类运动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配合,共同形塑和强化共意,为顺利实施垃圾分类政策起到直接的推动作用。从动员时间上看,均集中于2019年7月1日条例正式实施前后,且动员力度达到最大,公众也反映最强烈,其余时间段均为冷淡期。从动员话语来看,《解放日报》晓之以理,更偏向于理性动员,而澎湃新闻网则是动之以情,倾向于情感动员。从动员策略来看,常采用示范型动员、奖惩型动员、参与式动员。此外媒介通过涵化机制、框架机制、情境机制来建构共意,激励垃圾分类行为,由于在动员过程中,情感认同难以持久,动员议题间断性,因此,媒介应该加强理性动员与协同动员,增强民众垃圾分类自觉性与持续性。未来,需要从多主体协同、多渠道融合、多模态呈现三个方面进一步完善媒介动员机制。
其他文献
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不断勾动着人们的神经,而绿色技术的出现为环境治理带来了光明,各国纷纷将绿色技术置于重要的战略位置,积极推动绿色技术的创新、推广和应用,但国家之间的经济实力在绿色技术的研发创新上差距尽显,核心绿色技术被发达国家以专利制度严密保护,发展中国家创新实力不足且无法获取发达国家的专利适用,治理环境问题无处谈起。近年来,国际组织不断倡导发达国家转移自身绿色技术去往发展中国家但效果不佳,进一步
自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国的高校进行了为期约一学期的网课教学,据新华网统计,疫情期间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达2259万人,合计35亿人次。除了规模和参与人数的众多,相比于以往网课出现了包括上课形式、师生认知和教学内容等的一系列新变化,而这些变化带来了网课教学中哪些新的表现形式,而传受双方又如何应用这些形式以及对这种新变化带来的态度则成为本研究关注的问题,从传播学的视角看来这次网课可以看
佛塔最早用来安置和供奉佛陀舍利的一种建筑,随着中外文化的相互交流,我国也逐渐出现了大量的佛塔。古都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从秦汉时期开始,在长达一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成为佛教传入中国的桥头堡和中国佛教文化的第一中心,除了寺院建设、经典翻译、宗派创立等佛教文化盛举外,星罗棋布的佛塔犹如座座灯塔一般矗立在长安的大地上,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留存至今,依然有大量佛塔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
留守儿童是社会发展和规模化劳动力向城市流入的时代产物,独具中国化色彩。亲子分居两地由此引发的家庭结构不健全、家庭养育功能缺失的问题,使得留守儿童比其他儿童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但这并不意味着留守儿童是“问题儿童”,一定比其他儿童生存能力弱,实践证明,部分留守儿童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磨练出坚韧不拔的品质,成为儿童顺利成长的“护身符”。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对每个儿童产生的影响是相异的,并不是每一个儿童都会出
公元6至8世纪,除北方民族人众大量南迁外,也存在不少中原人北上漠北的情况,他们的北移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农牧局势造成了影响。本文以时间为线索,主要以中原王朝更迭为准,同时兼顾突厥汗国的政权起伏,探究在不同时段中原人北迁过程及特点。不仅分析中原不同群体的北上活动,还从个案的角度出发,考察不同时期一些特定人物北迁的作用和影响,以期对北朝至隋唐时期中原人北入突厥的各类活动有较为完整和清晰的认识。中原人北入
本雅明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其艺术生产论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技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主要因素,本雅明在其艺术生产理论当中给予了技术至高无上的地位,成为本雅明艺术生产理论的特色。技术问题在本雅明思想当中存在于三个层面:经验的层面、艺术生产的层面以及艺术政治化的层面。在经验的层面,本雅明以技术为切入口讲述了现代技术对人们日常生活进行了猛烈的冲击,传统社会中的经验不得不走向了贫
坚毅品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尤其是面临挑战和挫折的情境时。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总结,我们发现坚毅品质能够预测某项目标明确任务的成功,如学业成就等。然而,关于坚毅品质对学业成就的影响机制尚缺乏更多的证据支持。为深入探究二者的影响机制,本研究采用问卷法,选取陕西省、甘肃省数所中学的500名中学生为被试发放问卷调查,考察坚毅品质和学业成就的关系以及成就动机在二者之间中介作用,即对坚毅品质、成就
滑坡是中国主要的地质灾害之一,每年都会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滑坡位移预测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地质问题之一。受传感器采集精度、传输时的信号损失等因素影响,导致所采集的滑坡数据存在模糊、特征不易识别等问题。直觉模糊集在不确定问题上所具有的分辨和表示能力,使其能较好地刻画并表达滑坡数据的模糊特征,并为后续计算提供精准建模。此外,导致滑坡位移的影响因素多且因素间关系复杂。机器学习算法为达到良好的预测效果必须从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修改之后,于十二条第十一款将行政协议纳入受案范围。当其具有可诉性之后,行政协议案件数量大为增加。但由于具体制度规定得较为粗放,并未在实体规定上对行政协议作出具体的规定,导致实践中产生了许多同案不同判的现象。2019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行政协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对受案范围、法律适用等反响强烈的问题做了回应,对于办案标准的统一具有深刻意义。由于行政协议
遗址是彰显城市文化底蕴、塑造文化空间的重要资源。“十四五”时期,我国城市规划正式进入“以人为本”的高质量发展阶段。遗址保护工作虽受国家政策引导,但后续发展易陷入现代城市空间变迁与遗址意象保留的两难境地。大明宫遗址作为重要的唐文化历史遗址,经历了过去城市化的快速扩张,使得该遗址区域的空间存量更新与文化氛围保留处于零和博弈状态。本研究从遗址所在的空间演变入手,从文化空间的内在运作逻辑视角出发,针对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