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由洪堡大学、斯图加特大学等高校联合建立的Kobalt-DaF-Korpus为基础,在CAF(英语:Complexity,Accuracy,Fluency)分析框架下,以语言的复杂度、准确度、流利度为分析维度,从词法和句法两个方面综合探究相同语言水平的中国与白俄罗斯高阶德语学习者以及德国母语者在书面语言使用方面的基本情况及差异对比。目的是为了得出中国德语学习者在书面德语写作中,在词汇和句法使用方面的优势和缺陷,希望可以对教材编写、课堂教学、教辅材料开发及语言测试提供一些科学依据,对改善德语教学做出实际贡献。近年来,由于中国德语学习者数量不断增加,提升中国德语教学效率的任务迫在眉睫,德语的教学环节迫切需要实证数据来为其改进提供指导。本研究基于真实语料,着眼于探究中国德语学习者书面语的使用情况,在德语母语者和不同母语背景的德语学习者之间开展比较研究和分析,以期通过对比更加清晰地发现中国德语学习者在语言使用方面的特点和问题。本研究使用的语料来自Kobalt-DaF-Korpus,该语料库包含4个子库(分别为来自中国的学习者语料20篇、白俄罗斯学习者语料20篇、瑞典学习者语料11篇以及母语者语料20篇),所有学习者的语言水平均为B2。为保证样本数量一致,本研究选择中国、白俄罗斯两国学习者语料,以德国母语者语料为对照,对被标注的语料进行多维度的分析,开展对比研究。本研究使用了Kobalt-DaFKorpus中现有的源信息(Lemmata)、词类(Wortarten)、目标假设(Zielhypothesen)以及依存句法(Dependenzgrammatik)的标注,对句法结构以及依存距离进行了手动标注,并且对Kobalt-DaF-Korpus中的句法层面的标注进行了再次校对,修改了可能因为机器标注产生的部分标注不准的问题。研究以复杂度、流利度和准确度为分析维度对语料进行了分析,并在每个维度上选取不同指标用于测量:复杂度方面,分为词汇复杂度和句法复杂度两个层面分别进行分析。词汇复杂度的概念体现在词汇使用中就是词汇丰富度,在该层面使用了词汇密度(即:文本中实词在总词数中所占的比例)、词汇多样性(即:文本中词汇使用的变化范围)和词长(分别以音节和字母为计量单位计算量)为测量指标对学习者词汇使用的复杂度进行分析;句法复杂度则是指语言产出形式富于变化和复杂化的程度,主要考察句子中的从属性、特殊结构的比例以及句子各成分的深层次内部联系,在本研究中使用T单位内子句数量(C/T)、子句内从属句数量(DC/C)、T单位内动词结构数量(VP/T)、T单位内复杂名词数量(CN/T)及平均依存距离(MDD)为测量指标。流利度是指学习者能够自如地使用语言,快速、连贯、恰当得体而且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从狭义的角度理解,流利性指单位时间内的产出量,即:数量、长度等。本研究选择了三个指标来测量流利度,即:单位时间内产出信息量(文本词数)、T单位长度、子句长度。准确度指的是与目的语的符合程度以及是否符合目的语规则。本研究关于准确度的测量采用的方法是:将学习者语料与目标假设(Zielhypothese,意为:因学习者语言与目的语之间存在偏差,故将学习者语言经由专业培训后的标注员修改为符合学习者意图的正确话语)标注进行对比,发现学习者习作中出现的错误,以此得出学习者语料库中不同国家学习者中介语使用的准确度及常见的错误类型。本研究通过多维度的数据分析得出,在复杂度层面,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在句法方面运用更好,在词汇方面的应用能力欠缺明显,具体来说,中国德语学习者句法复杂度高,可以较好地使用复杂名词结构并且运用更多较长的词汇,但是在词汇量和灵活使用词汇的方面都不及母语者和白俄罗斯学习者;在流利度层面,中国德语学习者的书面语流利度虽然低于母语者,但是高于白俄罗斯的德语学习者,中国德语学习者相较之下可以使用更多的长句;在准确度层面,中国德语学习者语篇中错误数最多,细节错误问题突出,例如:冠词、词尾等,语言准确性比白俄罗斯德语学习者和母语者低。上述结论为中国德语学习者的语言能力培养带来了启示:在中国的德语教学中,应更加注重德语学习者词汇层面的积累和练习,尝试使用多元的词汇表达。同时,应注重提升语言的流利度,锻炼使用长句和复杂句式结构的能力。学习者在平时语法训练中,除了对于整体语法结构的掌握之外,应多注重细节的准确性,强化学生对于词性、动词和介词支配的格的记忆,重点训练词尾和变位,提升中国德语学习者的整体文本准确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