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热地区夏季日照太阳辐射强、温度高且持续时间长,较大地影响了室外空间的热舒适度,而室外空间是人们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其热舒适度显得尤为重要。大型游览区的室外空间作为人们旅游、休闲等高频率、长时段使用的场所,因游客户外游览时空比例大、夏季日晒机会多,应为户外活动的游客提供更为全面和充分的阴影空间。而系统地构建大型游览区室外“常全影”空间体系,是一种重要和有效的途径。以此有效改善室外空间环境的光热舒适性,提升游览体验品质。本文以大型游览区“常全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研究、调研分析大型游览区的现状和问题,阐述了体系化构建“常全影”空间的必要性;通过厘清大型游览区游客的活动特征及其对阴影空间需求的时空特征,阐明了“常全影”空间体系化的影响机理,确立了大型游览区“常全影”空间体系化构建的目标、原则;进而基于影响机理,建立了“常全影”空间体系化的构建设计方法,并进行了构建原则与设计方法的实例应用验证。本文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文献分析和对大型游览区室外空间现状与存在问题调研和分析可知,大型游览区室外空间存在室外有效阴影空间不足、阴影空间时空属性与游客行为不匹配、缺乏足够的连续性等问题;大型游览区游客人群类型及其夏季活动具有多方面特点,如儿童喜好探索,选择有阴影空间覆盖的室外活动场地活动;青少年好动,选择有阴影区域的林木区和游览区活动、休息;成年人选择舒适度较高、有阴影覆盖的室外空间进行交谈、休息、健身等;老年人则选择私密性强、有阴影空间覆盖的小型区域场所进行聊天、下棋等活动;游客室外活动的主要类型包括游览观赏、交往活动、休息;游客对大型游览区中的阴影空间具有时长、品质化和尺度多方面的时空差异性需求特征。2、针对上述游客室外游览活动中对阴影空间的总体需求及时空差异化需求,在日间开放期间,在所有游客可达景点空间、景点之间路径,分时段序列、全面建构与各景点空间和路径中各时段游客规模相适应的“常全影”空间体系,是必要的的而且是可行的。3、大型游览区“常全影”空间体系化,主要受全域型“常全影”空间的比例、局域型“常全影”空间需求的适求度、路径型“常全影”空间的丰富性3个因素的影响。4、相关阴影软件模拟和分析、总结发现,在“常全影”空间的一般构影机理之外,大型游览区“常全影”空间体系化主要通过上述3个影响因素进行构影和补影。相关机理如下:(1)全域需要“常全影”的面型活动场所以及小尺度点状观景点,全白天各时段均满足需求的“常全影”空间的数量和总面积比例越多越容易成体系化。(2)局域需要“常全影”的面型活动场所,各时段形成的“常全影”局域空间需满足对白天时段全程覆盖度和各时段“常全影”空间的适求度,在游客需要的常全影时间段内满足常全影空间需求即可。(3)对于景点之间或线状观景线的“常全影”需求,如果一条点(面)对点(面)的路径,可提供“常全影”的整段和子段组构丰富,能够在每个需求时段都能够独立或组合成一条对于观景适宜的点(面)对点(面)“常全影”路径,则利于形成“常全影”空间体系化。5、根据大型游览区游客活动需求特征和“常全影”空间体系化构影机理,提出全面满足游客对“常全影”空间的需要、全面适应游客观景空间体系的合理性、各时段“常全影”空间体系化与该时段观景空间需求保持一致三个构建目标;确立了与游客活动的时空属性相匹配、系统化、合理替代、适度复合四个原则。6、结合上述游客人群活动对阴影空间的时空需求、大型游览区“常全影”体系化构建的目标以及原则,“常全影”空间的体系化构建,应结合相关规划设计阶段的特点有序进行设计。各阶段主要设计方法如下:(1)在规划设计阶段,“常全影”空间体系化构建可从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三个阶段进行规划介入。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不同功能分区的“常全影”空间营造方式不同,道路方面宜避免东西向,尽量采用南北向道路;在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建筑形体尽量采用直线型,通过建筑的凹凸满足局部“常全影”空间的需求,建筑高度尽量提高,容积率做到最大;在修建性详细规划方面,建筑布局优先采用围合中心式布局,可通过调整围合度和建筑形态满足不同需求,植物采用群植、双侧双排或三排设置;岩体、巨石等景观物也应作为构影体参与构影。(2)在建筑和景观设计阶段,“常全影”空间的体系化构建可从全域型“常全影”空间、局域型“常全影”空间和路径型“常全影”空间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在全域型“常全影”空间设计方面,建筑宜分散布置,形成围合式布局,增加南北向长度,提高东西侧建筑高度。平面采用方正形与弧形,通过改变平面形态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植物选取树冠较大的高大乔木,枝下高度宜大于3米,采用片块式群植或线状群植布局。构筑物采用圆形或方形,与植物进行组合。在局域型“常全影”空间设计方面,在局域需要“常全影”空间附近宜尽可能多布置建筑,选取体型瘦长且重点设置于东西两侧的建筑。植物选取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组合,枝下高度宜大于3米,树冠直径大于6m,通过线性与组团式布局满足需求。构筑物采用张拉膜,遮阳棚等大型遮阳物产生更大范围的“常全影”空间。在路径型“常全影”空间方面,建筑采用小体量分散式布局形成中庭或弄堂空间,建筑宜南北向布局,形成南北向道路,建筑通过增加构件、改变形态、增加高度适应路径需求。植物选择大型乔木,采用双侧双排和双侧三排布局。构筑物选择有顶廊道、线性遮阳棚产生线性“常全影”空间,且构筑物常与植物相结合。7、某大型游览区“常全影”空间体系化构建的设计实例应用表明,上述分析方法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进行应用是可行的和有效的。通过应用研究,可发现可优化之处并对分析方法进行了一些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