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腰椎退行性疾病目前已成为临床常见病、高发病,且发病具有年轻化趋势,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生活,同时给国家医疗健康系统带来沉重负担。自1911年脊柱融合手术开始应用于临床以来,融合方式和融合器械不断发展改进,疗效不断提高,融合手术逐渐发展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最主要的方式,但随着融合手术临床应用时间延长,病例数增加,问题随之出现,如:应力遮蔽、责任节段活动度丢失、内固定失败、邻近节段退变。脊柱非融合技术理念开始兴起并逐渐受到重视,近年来,腰椎动态内固定技术快速发展,以Isobar TTL系统、Dynesys系统为代表的经椎弓根系统动态内固定技术临床应用逐渐增多,临床近中期疗效较满意,非融合技术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改进,鼓励我们进一步探索腰椎新型非融合固定技术的可能性。目的1.探索腰椎板切除减压和(或)髓核摘除,辅以PEEK棒螺钉系统非融合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可行性2.随访评估患者术后疗效及可能相关并发症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月间30名经规律非手术治疗无效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采用腰椎板切除减压和(或)髓核摘除后辅以PEEK棒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所有病例术中均未行植骨融合。采用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The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腰部及下肢视觉疼痛评分(The Visual Analogue Score,VAS)和患者对手术满意度评价手术疗效,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周、3月、6月、末次随访)腰椎X线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前和术后腰椎曲度、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比(Disc Height Index,DHI)以及腰椎整体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责任节段活动度、邻近节段活动度。记录术后1周、3月、6月和末次门诊随访结果,对比分析各时间点的临床及影像学结果,观察记录有无近期并发症。结果术后获得较完整随访资料的有24例,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8.8个月,ODI、VAS评分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各时间点差异不完全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总体趋势逐渐改善。腰痛VAS评分术前、术后依次为(6.1±1.1、5.5±1.0、4.1±1.1、2.3±0.8、2.2±0.8),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腰痛VA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腿痛VAS评分术前、术后依次为(6.9±2.0、4.2±1.6、2.8±1.3、1.6±1.1、1.5 ± 1.1),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ODI 评分术前、术后为(66±9、59±7、41±10、27±7、23±10)(%),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腰椎0DI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对手术效果整体满意度为95.8%(23/24)。腰椎整体曲度术前、术后依次为(35.3°±9.0°、34.3°±6.1°、34.8°7.6°、34.6°±8.4°、35.1°±8.2°),责任节段曲度术前、术后依次为(24.2°±5.8°、23.9°±5.0°、25.2°±5.3°、24.9°±5.2°、24.5°±5.0°),椎间隙高度比术前、术后依次为(34.5±6.9、34.6±6.5、34.0±7.3、34.2±6.4、34.4±5.9,%),腰椎曲度、责任节段曲度及椎间隙高度比术后各时间点随访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整体活动度术前和术后依次为(24.4°±9.2°、24.3°±8.9°、24.4°±10.8°、22.5°±8.2°),术前及术后各时间点腰椎整体活动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责任节段活动度术前和术后依次为(9.4°±5.6°、4.0°±2.3°、4.5°±1.8°、5.8°±3.6°),术后3个月责任节段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减小,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有所增加,术前和术后各时间点责任节段活动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邻近节段活动度术前和术后依次为(4.1°±2.7°、4.4°±2.5°、4.8°±2.8°、6.2°±3.0°),邻近节段活动度术后逐渐增大,术后3个月和6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邻近节段活动度与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共有2例患者内固定出现螺钉松动,其中L5双侧螺钉松动1例,L3及L5双侧螺钉松动1例,占比8.3%(2/24),占螺钉总数4%(6/148),无断钉病例,患者未出现与内固定装置相关临床症状,未予特殊处理。结论腰椎板切除减压联合PEEK棒非融合内固定技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近期疗效确切,与融合手术相比,一定程度上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同时能够部分保留责任节段活动度,术后随访未发现明显器械相关并发症,螺钉松动率低,且不影响手术疗效,可作为腰椎退行性疾病手术治疗方式之一,其中长期疗效仍需大样本、长时间临床观察结果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