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c1经IQGAP1和Ezrin通路调节TNF-α诱导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高通透性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m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及目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由多种传染性和无菌性病因,例如肺炎,胃内容物吸入,败血症,急性肝衰竭和急性胰腺炎等直接或间接引起肺损伤的致命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复杂,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潜在的发病机制可能归因于中性粒细胞积聚和促炎性细胞因子作用于肺微血管内皮细胞(PMVECs),导致细胞间连接的破坏(例如粘附连接),微管激活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重塑,细胞收缩并形成间隙,炎症破坏肺微血管屏障,大量蛋白质和液体进入肺间质和肺泡腔,发生临床上严重的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研究表明,单一的阻断炎症介质并未取得理想效果,探究ARDS过程中相关的信号通路,阻断炎症风暴发生,是目前关注的新热点。Rac1作为小G蛋白家族一员,在稳定肌动蛋白的细胞骨架和维持微血管屏障功能方面发挥重要作用。Rac1通过促进皮质区肌动蛋白纤维束的形成来调节细胞骨架,通过连接复合物的重塑来维持细胞间连接。有证据表明,抑制Rac1可显著增加静脉微血管通透性。膜-F-肌动蛋白连接蛋白Ezrin与支架蛋白IQGAP1共定位于膜下细胞骨架,是聚集不同信号复合物的枢纽。近几年人们也开始研究它们在内皮通透性方面作用,但炎症条件下,它们究竟对细胞屏障有何影响,尚未见报道。F-肌动蛋白介导的粘附连接,是维持内皮屏障的关键因素,皮质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ortactin)通过增加自身其在细胞皮质中的分布,促进其与皮质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结合,从而增强粘附和紧密连接,调节细胞骨架的动力学,参与内皮屏障功能的调节。TNF-α是ARDS在疾病早期阶段分泌的主要促炎细胞因子。它通过改变内皮细胞紧密连接的结构和F-肌动蛋白的分布来破坏内皮细胞屏障的功能完整性。*本实验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No.81770081)本研究拟通过TNF-α刺激PMVEC,破坏细胞屏障,并分别抑制Rac1、IQGAP1、Ezrin表达,观察它们在TNF-α致伤大鼠PMVEC中的作用。方法1.体外分离、培养、鉴定、传代RPMVECs。2.取已提前铺好胶的transwell小室若干,按制定的实验方案,构建相应的体外RPMVECs单层细胞模型。按照制定的实验分组给予细胞不同的刺激,检测跨内皮细胞电阻(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变化和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白蛋白(FITC-BSA)的通透性变化。3.给予不同浓度或品种试剂刺激RPMVECs,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骨架蛋白F-actin和cortactin的变化。4.通过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实验分组中Rac1、IQGAP1、Ezrin、cortactin水平改变。5.分别构建靶向Rac1、IQGAP1、Ezrin的载体质粒,并包装相应慢病毒感染RPMVECs,分别下调这三者的表达。6.分别检测下调Rac1、IQGAP1、Ezrin表达后,TEER、FITC-BSA及细胞骨架的变化。结果1.体外成功分离、培养RPMVECs(约10-14天),经显微镜下细胞形态学、FITC-植物血凝素结合试验鉴定证实。2.通过CCK8实验发现,当TNF-α浓度为0、1、10和100 ng/m L时对PMVECs细胞活性无显著影响。测细胞通透性发现,TEER呈剂量依赖性(1-100 ng/m L)和时间依赖性(0-6 h)下降。TNF-α刺激2 h后的FITC-BSA通透率也随着TNF-α浓度升高而升高。3.原代RPMVECs感染慢病毒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48 h即可见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72 h后GFP表达强度进一步增强。感染效率,即72 h末占初始值比例:Rac1-sh RNA 15±7%,IQGAP1-sh RNA 10±1.1%,Ezrin-sh RNA 35±3.16%,阴性对照组三种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4.TNF-α(100 ng/m L)刺激PMVECs后,Rac1的活性(Rac1-GTP)以时间依赖性(0-2 h)方式显著降低,而Rac1总的表达水平却保持不变。Rac1下调,细胞的TEER降低至对照组的约57%,用TNF-α刺激2 h后,sh Rac1组细胞的TEER降至36%,而control-sh RNA组的TEER降至61%。相反,若给予8-O-Me-c AMP(200 mmo L/L)预孵育,TNF-α组的TEER增加至130%,在3 h末仍稍高于对照组。FITC-BSA渗透率也显示出相似的通透性变化。5.TNF-α作用于细胞,可见F-actin聚集,细胞外周cortactin的分布减少。无论是否暴露于TNF-α,Rac1表达受到抑制后,PMVEC细胞内均会出现高应力纤维、细胞表面的cortactin水平显著下降。经Rac1特异性激动剂O-Me-c AMP预处理的PMVECs可逆转TNF-α刺激带来的细胞骨架重排现象。6.100 ng/m L TNF-α刺激PMVECs后,IQGAP1的表达水平以时间依赖性方式降低(0-3 h)。下调IQGAP1,细胞的TEER降低至阴性对照组的78%。当TNF-α刺激2 h后,IQGAP1-sh RNA组(TNF-α+IQGAP1-sh RNA组)的TEER降至34%,而阴性对照组(TNF-α+control-sh RNA)的TEER降至66%。FITC-BSA渗透率也显示出相似的通透性变化。7.单独TNF-α或sh IQGAP1作用于细胞,F-actin聚集,细胞外周cortactin分布减少。而二者共处理,胞内高水平的应激纤维形成和细膜cortactin分布减少。Western Blot发现在sh IQGAP1转染的细胞中,细胞外周cortactin表达降低。而暴露于TNF-α,膜上的cortactin含量进一步降低。8.下调IQGAP1,细胞中Rac1-GTP的表达显著降低,TNF-α刺激2 h后,与对照组(control-sh RNA+TNF-α组)相比,在IQGAP1下调的细胞(sh IQGAP1+TNF-α组)中Rac1-GTP的减少更为明显。9.O-Me-c AMP处理sh IQGAP1转染的细胞,可逆转TNF-α诱导的TEER的增加和FITC-BSA渗透降低,减轻细胞骨架重塑和cortactin细胞内再分布10.接受TNF-α刺激后,细胞内活性Ezrin(p-Ezrin)呈时间依赖性增加,总的细胞内Ezrin的表达水平却保持不变。静息状态下,sh Ezrin组的TEER值较阴性对照组的值略低,下调Ezrin可以恢复TNF-α引起的TEER降低。而Rac1特异性抑制剂NSC23766则进一步降低TNF-α和sh Ezrin诱导的TEER降低。sh Ezrin可以抵抗TNF-α引起的FITC-BSA通透率升高,加入NSC23766后,FITC-BSA通透率再次升高。11.下调Ezrin能够显著降低TNF-α诱导RPMVECs中F-actin的聚合、应力纤维的形成及cortactin再分布,而NSC23766能抑制sh Ezrin对TNF-α致伤PMVEC细胞骨架的维护,细胞骨架再次被重塑。结论1.TNF-α在不影响细胞活力的情况下,可以引起PMVEC通透性增高。2.活性Rac1在维持细胞骨架,维护细胞通透性方面起重要作用。3.TNF-α刺激PMVECs,IQGAP1表达量减少,引起活性Rac1含量降低,F-actin及cortactin再分布,导致细胞高通透性。4.TNF-α刺激PMVECs,磷酸化Ezrin表达量增加,引起活性Rac1含量减少,F-actin及cortactin再分布,导致细胞高通透性。
其他文献
半乳糖凝集素-1(Gal-1)表达于细胞胞质、细胞核、细胞内膜和外膜及细胞外基质。通过影响免疫细胞粘附、迁移、激活、信号转导、增生、分化和凋亡调节炎症过程。本研究中,我们主要针对于Gal-1在体外和体内对炎症反应的影响及其机制。1.Gal-1在金葡菌感染的巨噬细胞NF-κB炎症中的作用研究背景Gal-1在调节细胞炎症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研究发现在克氏锥虫感染巨噬细胞炎症模型中Gal-1发挥抗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滑膜炎症及骨和软骨破坏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系统性的自身免疫病。目前RA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B细胞和滑膜细胞参与了RA的发生和发展。其中,B细胞的异常活化被视为是RA的早期标志。B细胞活化因子(B cell-activating factor,BAFF)对T/B细胞功能至关重要,能够调节B细胞增殖、成熟、活化,辅助
目的探讨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相关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发病遗传易感性及临床特征的关系,并进一步研究该通路中基因与基因、基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在AS发病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揭示AS的发病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研究对象共纳入1 400例,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确诊的700例AS
研究背景Th17细胞(Type 17 helper T cell,Th17 cell)属于辅助性CD4+T细胞亚群,在炎症性疾病、宿主感染的免疫防御和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Th17细胞分泌的IL-17A和IL-17F是主要效应分子,维甲酸相关孤儿核受体γt(retinoic acid-related orphan receptorγt,RORγt)是调控Th17细胞分化、分泌炎性细
背景膀胱癌(BC)是—种常见的恶性肿瘤,高侵袭性和转移性是导致肿瘤复发和化疗耐药,是影响膀胱癌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已有大量关于膀胱癌的临床基础研究,但如何有效的抑制膀胱癌转移复发仍是当下面临的重大挑战之—,因此,探索膀胱癌侵袭和转移的具体分子机制十分必要。本研究拟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膀胱癌组织分子生物学特征,为探究膀胱癌治疗新靶点和进—步研究深入方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通过公开可用的基因表达
研究背景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以中轴关节内炎症,骶髂关节炎和附着点炎症为主要特征的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既往研究显示AS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最典型的基因就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B27基因。然而,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探讨具有蛋白质编码特性的基因对AS发病的影响,因此这些研究没有帮助
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2.在具体情境中,能用数对表示位置,根据数对确定位置,并能在方格图中根据数对确定位置。3.引导学生经历由实物图到方格图的抽象过程,渗透坐标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期刊
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肿瘤,也是成人最常见的血液肿瘤之一,其中大多数为B细胞型(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约占80-85%。虽然按照国际比较统一的诊断标准和系统方案治疗,可使ALL总的缓解率(Overall Remission Rate,ORR)高达70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