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腺癌与糖尿病关系密切、相互影响,为了解不同糖尿病病程的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特征,更好地探索两者的相互关系,为早期识别和诊断胰腺癌提供线索。研究表明二甲双胍可能具有抗肿瘤的作用,为探索在不同葡萄糖浓度下二甲双胍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探讨二甲双胍、葡萄糖水平与胰腺癌细胞生长情况的相互影响及二甲双胍抗肿瘤作用的可能机制。方法通过病例资料收集,分析胰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根据糖尿病病程进行分组,将总体人群分为新发DM组(病程≤2年)和长病程DM组(病程>2年),了解不同亚组人群的临床特征、肿瘤特征,及不同因素包括性别、生活方式、家族史、既往史、用药情况对胰腺癌发病年龄的影响。将PANC-1人胰腺癌细胞置于含5mM、25mM葡糖糖的培养基,24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0、10、20mM)进行孵育,48h后检测PANC-1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及细胞周期变化情况,分析不同糖浓度条件下二甲双胍对胰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基于人群的回顾性分析表明,新发糖尿病较长病程糖尿病组胰腺癌发病年龄更早(60.6±9.5岁vs.64.4±9.0岁,P<0.001)、无糖尿病家族史比例更高(86.2%vs.75.7%,P=0.016)、平均体重下降程度更明显(9.0±7.0kg vs.5.0±5.0kg,P=0.003)。男性、吸烟、饮酒者胰腺癌发病年龄更早。细胞实验研究发现,5mM葡萄糖培养条件下,加入10Mm、20mM二甲双胍后,PANC-1细胞增殖完全被抑制(29.25±4.33%至0.00±0.00%,P<0.001),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增加(7.27±1.5%分别增加至 83.35±4.63%、95.85±4.85%,P<0.001)。25mM葡萄糖培养条件下,加入10mM、20mM二甲双胍后,PANC-1细胞增殖显著抑制(30.48±2.76%至 16.02±3.26%、7.46±.57%,P<0.001),细胞凋亡比例显著增加(22.19±3.85%分别至 44.13±9.47%、52.32±14.98%,P<0.001)。5mM 葡萄糖培养下,20mM二甲双胍可显著抑制PANC-1细胞的迁移(3.20±0.65%至0.81±0.23%,P=0.004);但高糖培养下,二甲双胍对细胞迁移无显著影响。二甲双胍还可显著减少细胞周期G1期细胞比例、增加S期细胞比例。结论无糖尿病家族史、伴体重明显下降、有吸烟、饮酒史的新发糖尿病患者,可能是胰腺癌的高危人群。二甲双胍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显著抑制胰腺癌细胞的增殖,促进细胞凋亡,这一作用在5mM葡萄糖培养下较25mM葡萄糖更为明显。高浓度(20mM)二甲双胍可抑制正常葡萄糖(5mM)培养条件下的细胞迁移。二甲双胍还可促进细胞周期由G1期向S期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