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环境脆弱地带。农牧交错带上发展人工草地是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带动舍饲畜牧业以及以畜产品为原料的相关产业的基础,也是形成以舍饲畜牧业为核心的优化生态—生产范式的前提。本文以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核心地域——内蒙古通辽市为例,结合3S技术(GIS、RS和GPS)、专家系统与环境地学、生态学相关原理,探索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人工草地与舍饲畜牧业优化生态-生产范式,为区域人工草地生产和舍饲畜牧业发展规划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主要结论包括:(1)确定通辽人工草地布局模式:结合3S技术、专家系统与环境地学、生态学相关原理进行通辽人工草地的适宜性评价,根据适宜性评价结果确定通辽人工草地布局模式。
(2)建立通辽生态—生产分区:从地貌、土壤和植被的区域性特点及人工草地和舍饲畜牧业生产上的主要矛盾和限制性因素入手,因地制宜地划分通辽生态—生产区域,并提出相应区域今后的发展方向。
(3)设计通辽人工草地与舍饲畜牧业优化生态-生产范式:探讨研究区各生念—生产区域的人工草地建设模式;根据实地采样结合通辽人工草地适种面积,计算各生念—生产区域人工草地生产(潜)力及相应载畜量;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探讨舍饲畜牧业基地的合理布局模式;最终确定通辽人工草地与舍饲畜牧业优化生念-生产范式。
最终,完成从人工草地布局、人工草地建设、舍饲畜牧业规模、舍饲畜牧业布局到畜产品深加工产业结构链的设计,提出和论证了人工草地与舍饲畜牧业优化生态—生产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