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具有强度高、可设计性好等优点,在飞机结构的主要承力构件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在低速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内部会出现分层、基体开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结构具有强度高、可设计性好等优点,在飞机结构的主要承力构件中有着较广泛的应用。在低速冲击荷载的作用下,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内部会出现分层、基体开裂等损伤。这些损伤会降低结构的剩余压缩强度,影响承载能力。另一方面,复合材料层合板在制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初始缺陷,这些缺陷也会影响结构的力学性能。因此,研究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低速冲击损伤形态,评估结构冲击后的剩余强度,分析初始缺陷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对提高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抗冲击能力与压缩强度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对现有的研究模型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现有研究的一些不足之处,并通过引入渐进损伤演化模型、粘结接触模型、重启动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低速冲击损伤与剩余压缩强度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分析方法。然后,对不同厚度的复合材料层合板进行了落锤冲击实验与压缩实验。结合冲击实验与无损探伤结果,讨论了不同冲击能量下结构的损伤形态。通过对比压缩强度值,研究了冲击损伤对结构剩余压缩强度的影响,提出了层合板在压缩荷载下的两种破坏模式。以新的分析方法为基础,建立了有限元分析模型,通过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分析模型的准确性。同时,使用该有限元分析模型,对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低速冲击损伤与剩余压缩强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分层损伤的引入对冲击计算结果的影响,阐述了基体拉伸损伤与分层损伤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层合板压缩破坏过程中损伤的扩展形式,并对层合板结构进行了铺层优化设计。随后基于细观力学方法,建立了不同孔隙率的复合材料三相RVE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力学参数预测,并将结果应用于复合材料层合结构的低速冲击计算与剩余强度计算中,讨论了孔隙率对复合材料层合板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孔隙率的增大,层合板的抗冲击能力会缓慢降低,结构的压缩强度则呈双段式下降趋势。最后,将本文提出的新分析方法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分析了一个典型机翼结构的低速冲击损伤形态与结构的冲击后剩余强度。结果表明,在8.1J的冲击能量作用下,结构的损伤集中在冲击点附近,损伤面积较小,结构的剩余强度几乎没有变化。
其他文献
为了减小叶片端部涡流的影响,提高叶片效率,在垂直轴潮流能水轮机叶片端部加装端板。使用Fluent软件对不同流速下加装端板前后的水轮机流场进行三维数值模拟,比较其水动力性
平时人们说的眼皮眺,相信很多人都经历过,并流传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然而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眼皮跳,其实是用眼过度的表现,属典型的眼肌疲劳。多与睡眠
为了对比不同结构形式的垂直轴潮流能水轮机的水动力性能,对三叶片-单列叶片式与六叶片-双列叶片式垂直轴型水轮机进行结构参数设计,采用CFD软件对处于特殊旋转角下的单列叶
根据个体在目标实现过程中的不同动机趋向,调节定向理论提出了促进定向和防御定向,促进定向与提高需要有关,关注于锻炼的好处;防御定向与安全需要有关,关注于缺乏锻炼的危害。Higgins在调节定向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调节匹配理论,认为当个体的调节定向与信息框架相匹配时,将达成调节匹配,个体会产生正确感,进一步促进更高的动机和行为表现。本研究将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引入锻炼心理学领域,分别探讨特质性调
对欠驱动多指节机器人手的抓力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直指和曲指抓取物体时的抓力方程,并对手指抓力作了动态仿真.手指抓力分析为多指节手的机构与力控制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
随着海拔高度的上升,空气密度减小,从而进入气缸氧气含量降低,喷入缸内的柴油因缺氧不能充分燃烧;同时冷侧由于大气密度的下降使得空气质量减小,导致从散热器可以传递的热量减少,且冷却水的沸点降低导致受热后容易沸腾。另一方面,海拔变化对冷却系统的控制策略的鲁棒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对冷却系统的设计及控制造成了很大挑战。本文以某款柴油机冷却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高低温冷却系统的设计及仿真,并进行了外界条
岩溶地质由于其地形原因给隧道施工带来一定的难度,如何在岩溶地质隧道施工的环境中保证隧道施工的安全性、施工进度和施工效益,已成为现阶段隧道岩溶地质施工的主要问题。论
共享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和信息的更迭速度日益增快,各种崭新的业态领域层出不穷,市场环境日益复杂。共享经济时代的经济环境对地方政府而言既是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可能带来新的问题与负担,地方政府如何把握经济转型机遇,发展地方共享经济,是重要的时代课题。本文旨在探讨地方政府如何通过政府职能转变以达成与市场相平衡的协作模式,促进新业态的发展进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建基于此,本文以福州市共享汽车发展为案例,采用文献
以下坎侗语中的地名为考察对象,分析其结构特征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地铁隧道安全目前主要依靠地铁轨道巡检员在轨道无车时人工巡轨检查。这种方法速度慢、占用线路时间长、工作效率低,而且巡检效果完全依赖于轨道巡检员的经验和状态。针对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