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Treason in Translate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Bible-The First Four Chapters of Mark Translat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liu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对西方文化历史的形成与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就《圣经》的翻译而言,译介学看重的不是翻译水平的高低,而是《圣经》译本在更宽泛的文化交流层面上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世界文化和文学的贡献。圣经汉译也是中国翻译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创造性叛逆”来源于译介学,且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即使是最忠实于原文的《圣经》译本,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进行创造性的叛逆。为了使《圣经》在新的社会环境中更易于被受众读者所接受,译者会有意无意的在翻译的过程中发挥创造性叛逆。近代中国翻译家十分注重《圣经》的翻译,为了能使西方的文化思想在中国更好的传播,采取了更适应中国文化的形式。
   严复曾经参与《圣经》的汉译这一事件鲜为人知,大多数学者研究的都是《圣经》汉译史以及为人熟知的各种译本。本文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严复用文言文翻译的《马可福音》前四章进行了介绍与剖析,并从创造性叛逆的角度探讨了严复翻译的圣经片段在圣经汉译方面的价值。用这一角度看待圣经翻译是一次新的尝试,同时本文也为《圣经》汉译学者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与视角。
   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这一研究的背景、理论依据、目的及其意义;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圣经》和圣经汉译的相关内容;第三部分阐述了严复翻译的《圣经》片段及他的文本观;第四部分系统介绍了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出现的背景,定义以及表现形式;第五部分着重以严复从文学角度翻译《马可福音》片段为例,分析了严复在翻译圣经的过程中所发挥的创造性叛逆;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严复翻译的圣经片段以及创造性叛逆在研究汉译圣经的价值。
其他文献
母语迁移是中介语研究的核心和主体,母语迁移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自此至今涌现出不同的观点和理论流派。随着交叉学科的迅速发展,结合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该研究不断涌现出生机与活力,研究者对二语习得中语言迁移的重要性达成共识。母语迁移制约因素及其如何影响二语习得成为众多语言学家所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利用标记性解释二语习得中的迁移现象,是迁移理论中揭示迁移发生条件的重要研究方法。双及物结构是人类语言中
学位
在传统的以课本为主导的课堂环境下,教师是知识信息传播的主体,学生被动的参与整个教学过程,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学业成绩出众,但无法将所学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学不能致用。  建构主义理论起源于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它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识结构得到发展。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教学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
中介语变异向来是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以往的研究者运用不同的理论框架和方法,对影响中介语变异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探究,试图找出隐藏在中介语的各种变异现象背后的规律性。研究证明,中介语变异是一系列复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一领域的各种研究成果颇丰,但也极具争议,因此,中介语变异仍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究。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形成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迄今已有四十多年的历史。多年以来,第
学位
会议
期刊
《圣经》是人类翻译史上译本最多且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圣经》文本自唐朝随基督教传入中国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经历唐代、元代、明末清初以及晚清四个时期。不同阶段的圣经译者采取多种方法,寻找最佳的圣经汉译策略,试图使《圣经》适应中国本土文化环境。  格义策略源于释译佛经,是用中国固有的概念去类比和理解外来佛教学说的一种本土化的方法。自《圣经》传入中国,来华传教士们也效仿此法,用中国文化中儒、释、道学说固有的
学位
期刊
报纸
在文学作品中,风格是一种精神风貌,它体现了作者的写作特点,包括作者如何遣词造句,使用了何种修辞手段,以及如何谋篇设计文章结构等。所以风格作为一部作品的重要特征,应该被纳入译者和研究者的考虑范畴之内。  然而,由于风格是作者个人性格、文学素养、创作爱好、写作素质等的体现,受到文化、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译者很难和原作者有共同的经历和体会,所以风格的翻译是不容易实现的。  莫言的小说《酒国》风格多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