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pe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卢梭是十八世纪法国伟大的教育家和启蒙思想家,他所引领的启蒙运动,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很大程度上地提高了人们的思维意识。笔者通过研读《爱弥儿》及卢梭其他著作了解到,他所倡导的教育是以学生全面协调发展为目的,注重顺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尤其是他的道德教育思想更以培养“道德人”为最终目标,即培养拥有善良情感,清楚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明晰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之间联系的道德公民。这不仅契合“立德树人”教育的要求,同时也对我们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和道德与法治课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本论文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本文第一章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国内外对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综述,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确立本论文的研究方向;在第二章对道德与法治课和卢梭道德教育思想,进行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并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和来源,进一步分析了道德与法治课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在第三章探讨了道德与法治课对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内容,具体体现在课程内容和课程实施上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中“爱国教育”“历史教育”和“消极教育”“自然后果”四项内容;在第四章主要从阶段“割裂化”和天赋“差异观念”、贫富“阶级论”和道德“寓言教育”、性别“不平等”和宗教“信仰教育”三个方面,讨论了道德与法治课对于卢梭道德教育思想的借鉴立场,力争在借鉴过程中,规避卢梭道德教育思想中存在的问题;在第五章分析论述了借鉴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结合当前学校道德教育的“生活化”和“以生为本”理念,从卢梭的道德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进行分析论证,较为深入地解读了卢梭道德教育思想对道德与法治课的启示作用,期望以此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的发展,从而在贯彻素质教育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并响应“提高全民道德素养”的国家号召。
其他文献
文章通过对国债的定义及相关理论的阐述,深入探析了国债政策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并提出了国债资金使用的一些建议。
刑事诉讼中涉案财物处置封闭性很强,尤其在审前阶段,审判机关无法介入,侦查机关对于涉案财物处置具有一定的任意性。虽然近年来我国刑事法律以及部门规范性文件对涉案财物处置问题有所关注,但是大多是一些原则性强的规定,缺乏操作性,实践中依旧暴露出不少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审前阶段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问题,立足现有法律法规,着眼于司法实践暴露出的问题,分析现状与成因,并试图为审前阶段涉案财物处置程序存在问题的解决提
研学旅行从旅游的视角来看,是旅游业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从教育的视角来看,是提升中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最佳途径。目前,我国从各部委到地方都发布了政策鼓励发展研学旅行,但这
“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突出了审判的中心地位,要求通过加强对侦查机关取证工作的监督、引导实现规范化取证,最终保障侦查机关获取的证据能经得起法律的检验。刑事查封、扣押作为一项重要的侦查取证措施,对其加以规制、规范查封、扣押权的行使也必然是此次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我国刑事查封、扣押制度的构建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期,1979年出台的第一部刑诉法赋予了扣押作为侦查措施的法律地位,刑事扣押制度初步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