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酒产地气候特征及气候变化趋势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kyo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特的区域环境特征造就了优质白酒“异地不能复制性”,本研究从茅台酒产地气候特征入手,与所在的赤水河流域及相邻地区气候特征进行比较,对茅台酒产地气候是否具有独特性;其独特性体现在哪些气象要素上;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该区域气候特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等问题进行研究。首先基于1961-2018年98个逐日气象观测站数据,对茅台酒产地及所在流域和同纬度地区的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的气象要素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采用距平分析、克里金插值、变异系数、滑动t检验、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变换等方法对赤水河流域气温、降水量、风速风向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赤水河流域是长江上游干流区的一级支流,仁怀地区盛产闻名海外的国酒茅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了解其气候特征及变化趋势,对于维护其局地气候具有重要意义。取得以下主要结果和结论:(1)研究表明,茅台酒产地气象站点仁怀站(茅台酒产地,下同)气温较其他站点高;多年平均气温、突变年前后的气温倾向率均小于赤水河流域;存在与流域相同的39a、28a主次周期;冬季气温变化相对其余站最稳定,4-10月及各制酒阶段(下沙、糙沙、一至七轮次)平均气温越高越稳定,其中第六轮次气温最高,稳定的气温可能对酿酒微生物繁殖生长有利。仁怀市多年气温变化处于稳定状态,未与周围县市显著聚集;气温起伏较高,单位范围内(270m×270m)气温变化较为明显,平均脊点与谷点相对其余县市中等,说明气温聚集情况中等。赤水河流域年、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不均,且具有相似性,呈东南低,西北高,西南和东北部低的空间格局。(2)仁怀站多年平均降水量相对相邻气象站偏少,降水量倾向率低于流域,突变前后降水量变化率低于流域,存在与流域相同的39a、28a主次周期;在相邻站点中5-7、10月降水量最低,其余月份均偏低且变异系数小,说明月均降水量相对相邻站点偏少且相对稳定;糙沙至四轮次降水量及变化程度均大于流域,第六轮次降水量最少,可能有利于微生物扬起;仁怀站干燥指数相比相邻站高,且变化趋势小,具有稳定的干湿变化状况。仁怀市在各县市中降水量起伏高,单位范围内(270m×270m)变化明显;平均脊点高、谷点低,说明降水量集中程度较高;多年降水量变异系数最低,降水量变化相对稳定。赤水河流域5-8月份降水量偏多,其中5-6月份稳定;7-8月份波动较大;自60至00年代秋季呈最大降低趋势,冬季呈稳定波动变化。(3)仁怀站相对相邻站风速偏低,平均风速的上升趋势大于赤水河流域,存在40a、22a主次周期,且22a周期有变短趋势;下沙至五轮次平均风速相比流域上升较快且波动变化程度大,第六轮次风速最高;仅仁怀站与赤水河流域月平均风速的差值在冬季为负,其余季节为正。仁怀站主导风向为NNW,相比相邻站点风向更集中;受东南季风及地形影响,频率第二的风向为S方向,平均最大风速大于流域内其余站点,风向相对稳定,可能有利于空气微生物分布、参与酿酒发酵。赤水河流域多年平均风速1.33m/s,以0.014m/s/10a呈缓慢上升趋势,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变化特征,存在28a、39a周期;年均风速呈西南低东北高的空间格局,风速变化范围小。
其他文献
本文综合利用闪电探测系统(LLS,Lightning Location System)、风云四号CTT(Cloud Top Temperature)、LMI(Lightning Mapping Imager)数据、雷达数据等,着重对海南和云南地区的几次雷暴过程进行分析,研究雷暴运行过程中的特征参数以及模拟雷暴中心的移动路径,同时对LMI昼夜探测效率差异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云南省闪电活
龙卷发生在强对流天气中,尺度小且发展迅速。多普勒天气雷达探测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高,有利于监测和预警产生龙卷的中尺度天气系统及演变。为研究龙卷的结构与演变,本文综合利用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micaps等天气资料,经过资料预处理,分析了海南儋州龙卷及辽宁开原龙卷的演变过程。对比分析了两类龙卷的热力和动力因素海南儋州龙卷和辽宁开原龙卷的天气背景和热力因素的差异,龙卷气旋分别处于
气象卫星在地-气系统的监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中,星载多角度-多光谱-多偏振成像仪能够获得更多地球反射的太阳辐射信息,可用于大气参数的准确遥感,但同时也为大气遥感研究带来一系列新的问题。例如针对云特性遥感,如何更好设计仪器通道,这些信息能否用于提高对云的探测并改善特性反演结果,等等。本文利用偏振辐射传输理论和信息内容分析方法,系统研究多角度-多光谱-多偏振信息对云相态、粒子特征、光学和微物
地闪回击可以产生宽频的电磁场,但该电磁波在传播时会受到地面电导率和不平坦地形的影响,使得波形的峰值和上升沿时间发生改变。而现有的雷电定位和雷电流参数反演算法大部分都是假设雷电电磁波沿光滑理想地表传播,在一些复杂的地形条件下,雷电定位和电流参数反演都会出现一定的误差。论文先是建立了简易二维柱坐标系下的FDTD山体模型,讨论了在传播路径上不同位置的山体对雷电电磁波的影响。并根据在云南昆明布置的闪电定位
天气雷达因其高时空分辨率的特性是探测对流天气和临近预报的有效工具之一。本文首先利用天气雷达对雷暴和雷电进行识别探究,之后在进行回波外推工作时,为改进传统预报方法中对历史雷达资料利用率低和外推时效较短的不足,采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模型对雷达回波序列进行外推实现临近预报,并将结果与光流法比较。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雷暴单体进行识别时,首先采用基于DBSCAN聚类算法对雷暴的二维分量进行识别,引入形态
同化大量观测资料可以有效地改进模式预报结果,但不同观测对预报的影响有着显著差异,合理评估观测对预报的贡献是数值模式中最具挑战性的诊断之一。为了深入了解观测资料质量及其对数值天气预报的影响,本文对超大城市项目2019年于北京地区组网观测获取的风廓线雷达(Wind Profile Radar,WPRD)观测进行质量评估。并选取2019年9月的WPRD和地基微波辐射计(Microwave Radiome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极端高温事件增多,进而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带来了深远影响。随着人口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占全球人口约70%的“一带一路”沿线,极端气候事件造成的损失将会急剧上升。应对气候变化是当今和未来“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重大挑战。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过程中,经济贸易、人文、交通、能源等各方面都需要充分考虑气候变化的影响,有效地应对各种相关灾害风险,分析和厘清“一带一路”区域气
本研究基于二维雷暴云模式,耦合不同冰晶核化过程的参数化方案,利用一次山地雷暴个例,探讨冰核在云中微物理过程、降水过程、起放电和空间电荷结构的具体影响途径及其与同质核化的异同之处。模拟结果表明:同质核化过程是云顶附近较小冰晶的主要贡献者,表现为相对较高的冰晶数浓度。大量生成的小冰晶增强了非感应起电过程,形成了较为稳定的主正电荷区与主负电荷区,在发展的初始阶段就呈现出三极性电荷结构。通过异质核化形成的
地表温度(Land surface temperature,LST)在全球和区域尺度水循环和能量平衡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遥感反演的LST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环境监测和气候研究。本文基于Aqua卫星上的AIRS(the Atmospheric Infrared Sounder)和MODIS(the 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LST产品、
为了更好地防控干旱灾害以及有效地对水资源进行管理,研究中国及不同气候区干旱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国地区为研究对象,基于CMIP6的20个全球气候模式中的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采用基于Thornthwaite和PenmanMonteith计算潜在蒸散发(PET)得到的sc PDSI干旱指数,分析中国及各气候分区历史(1961-2014年)和未来(2015-2100年)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