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为列当科肉苁蓉属根寄生植物,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和润肠通便等功效,是我国传统补益类中药材。近年来肉苁蓉的市场需求剧增,野生肉苁蓉资源濒临灭绝,栽培肉苁蓉是解决肉苁蓉野生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肉苁蓉特殊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及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接种寄生率较低,栽培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种子量大,造成种植成本高;并且栽培管理粗放,缺乏水肥管理经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肉苁蓉(Cistanche deserticola Ma)为列当科肉苁蓉属根寄生植物,具有补肝肾、益精血和润肠通便等功效,是我国传统补益类中药材。近年来肉苁蓉的市场需求剧增,野生肉苁蓉资源濒临灭绝,栽培肉苁蓉是解决肉苁蓉野生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但由于肉苁蓉特殊的生长发育特性以及受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影响,接种寄生率较低,栽培生产过程中需要的种子量大,造成种植成本高;并且栽培管理粗放,缺乏水肥管理经验,使肉苁蓉药材产量难以得到保证。解析肉苁蓉寄生机制是提升其药材产量的重要途径,但目前相关研究基础薄弱。本文初步研究了有机肥处理、土壤微生物以及梭梭根系提取物对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寄生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来源和肥量有机肥对肉苁蓉寄生和生长有一定影响。施用碳菌宝有机肥的肉苁蓉寄生率及鲜重最高,寄生率为30.0%,鲜重高达971.8 g;施用农家肥肉苁蓉寄生点数最多,为4.3个/株;碳菌宝和农家肥处理在茎数上无明显差异,但农家肥处理的小茎比例较高;腐殖酸型有机肥和微生物菌剂处理下肉苁蓉寄生率等指标均较低。施肥量高,肉苁蓉寄生率、寄生点数、茎数和鲜重均较高。结果显示,有机肥来源是影响鲜重的主要因子,肥量是影响肉苁蓉寄生率、寄生点数和茎数的主要因子。有机肥可有效促进肉苁蓉寄生,并且不同来源的有机肥的效果存在差异,施肥量加大可明显提高肉苁蓉寄生率和生长量。同时,施用有机肥能够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施肥后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pH显著下降,施用农家肥后土壤中速效钾、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显著增加。土壤理化指标与肉苁蓉寄生率等指标显著相关,高寄生组土壤有效磷含量显著高于无寄生组。2.肉苁蓉接种土壤中微生物优势菌群占比高,多样性水平低,优势细菌门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优势细菌属为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和假诺卡菌属(Pseudonocardia)等;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被孢菌门(Mortierellomyco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等,优势真菌属为金孢菌属(Chrysosporium)、被孢霉属(Mortierella)和假裸囊菌属(Pseudogymnoascus)等。其中高寄生组土壤微生物种群多样性指数变异幅度最大,但肉苁蓉寄生率高低与土壤细菌、真菌种群相关性不显著。AM真菌门水平仅检测到毛霉门(Mucoromycota),包括球孢霉属(Glomus)、噬根菌(Rhizophagus)和根瘤菌属(Rhizoglomus)三个属,且不同寄生组土壤AM真菌丰度差异明显,有肉苁蓉寄生组噬根菌属丰度高,仅在高寄生组中存在根瘤菌属;零寄生组球孢霉属丰度较高。因此推测噬根菌属、根瘤菌属可能促进肉苁蓉寄生,球孢霉属不利于肉苁蓉寄生。3.藜科植物梭梭和甜菜根系浸提液对肉苁蓉种子萌发均无显著影响;添加赤霉素可有效促进肉苁蓉种子萌发,但萌发的种子均未形成吸器。而添加氟啶酮的两种寄主根浸提液均可诱导吸器形成,且梭梭根浸提液诱导的肉苁蓉吸器形成率较高,达16.2%。醇提液较水提液诱导吸器形成的作用更强。氟啶酮和赤霉素协同促进肉苁蓉种子萌发,萌发率可提高至52.3%,但吸器形成率无增加。不同培养液诱导肉苁蓉种子的吸器形态和位置有差异,寄主根浸提液诱导的吸器形成于芽管顶端,为多个乳头状凸起;仅低浓度氟啶酮处理产生类吸器状结构,但位置不固定,为单个圆形凸起或分叉。结果表明,肉苁蓉寄生关键结构—吸器的形成受寄主根浸提液中的某些物质的诱导,乙醇浸提和水浸提均能提取到这种物质,但醇提效果较好。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寄生受土壤养分、微生物和寄主根系信号物质等多种生态因子的协同联合影响。本文初步明确了不同来源有机肥和施肥量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发现有效磷含量与肉苁蓉寄生率显著相关;通过分析土壤微生物对肉苁蓉种子萌发与寄生的作用,发现寄生土壤中优势菌群占比高,菌群物种多样性低,生态平衡容易被破坏,AM真菌种类与肉苁蓉寄生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同时发现肉苁蓉寄主根系浸提液中含有诱导吸器形成的关键物质。研究结果可为肉苁蓉科学施肥和土壤改良提供依据,为肉苁蓉寄生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中国与国外患者存在种族差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虽明显改善,但早期死亡率仍高。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数据,拟初步探讨中国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特征和早期死亡情况。方法:2004年2月至2020年6月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就诊的15岁及以上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对其临床特征、实验室特征和早期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
荷叶碱(Nuciferine,NF)是一种提取自荷叶的异喹啉生物碱,研究表明荷叶碱能够有效改善血脂,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降脂类成分。目前的研究认为荷叶碱通过改变代谢相关基因的表达减轻高脂饮食(High fat diet,HFD)喂养引起的损伤,但有效剂量和口服吸收利用度低,口服后进入体循环的荷叶碱含量低,这种低入血量会影响药物的药效,而在较低的剂量(10和15 mg/kg/d)下荷叶碱仍能具有较好
[研究背景]融合基因检测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诊断分型的主要依据。此外,融合基因也是AML患者预后分层、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监测和靶向治疗的主要分子标记。虽然目前国内外已有许多关于AML融合基因的研究,但是由于种族背景及样本量偏小使得不同研究存在一定差异,本研究旨在对中国初诊AML人群的融合基因表达
目的1.研究髓系细胞在白念珠菌腹腔感染和静脉感染两种模型中的动态变化及吞噬情况,初步探索在不同感染阶段发挥抗菌主要作用的髓系细胞群以及主要的吞噬细胞群;2.探究自噬在巨噬细胞抗白念珠菌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眼内眦静脉注射白念珠菌构建静脉感染模型,.在腹线两侧与大腿相间处往腹腔注射白念珠菌构建腹腔感染模型,在不同感染时间点,取肺脏细胞或腹腔灌洗液,流式细胞术检测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DC细胞的
目的:CRISPR/Cas9作为一种常用的基因编辑技术,已广泛用于哺乳动物细胞的基因编辑研究。然而小鼠原代造血干细胞(HSC)由于数量稀少,难以被携带大片段的外源基因感染,因此在原代HSC水平上进行基因编辑仍然比较困难。本课题主要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了在小鼠原代HSC水平进行基因敲除的方法。方法:首先利用Cas9-EGFP基因敲入小鼠与Cre-ER小鼠杂交产生可诱导表达Cas9蛋白的
目的:近年来,随着下一代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技术的发展,基于NGS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和表观基因组学技术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尤其突出的是,单细胞组学方法的开发和应用使各领域的研究都获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与此同时,高通量测序也产生了海量数据,在得到测序数据后,如何对数据进行处理,使之能够体现生物学意义,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其中,单细胞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流
高脂血症(Hyperlipidaemia)常指血脂水平异常,是近年来发病率大幅度上升的一种脂质代谢紊乱性疾病,可引起脂肪肝、心脑血管疾病等重大危害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上已有的降血脂药物副作用较为明显,不适于人们的长期使用。微生物历来都是新药发现的重要源泉,而肠道菌群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是一个目前尚未开发的新药源泉,非常值得深入挖掘。由于肠道菌群种类庞大,且绝大多数难以人工纯培养,目
枸杞子作为著名药食同源物质,随着其种植面积不断增加,病虫害现象逐年加重,致使农药使用种类增多和剂量加大,造成了枸杞子农药残留现象严重。有关枸杞子药材的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农药残留限定标准等已有大量报道,但对枸杞子提取物农药残留检测及加工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转移行为尚未见报道。因此,探究枸杞子不同提取加工工艺过程中的农药残留转移行为,以及对不同工艺制备产品进行膳食暴露风险评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论文首先
目的:探讨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的基因突变类型与分型、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及纤维蛋白原替代治疗情况。方法:对2003年4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的146例先天性纤维蛋白原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进行凝血功能检测,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活性(FIB:C)和抗原(FIB:Ag)等。共采集到98例患者
背景:梅毒是我国主要的传染病之一,居全国甲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第3位。其临床表现复杂,分为一期、二期、三期、隐性和胎传梅毒;其中三期梅毒为晚期显性梅毒,可损害心血管、眼和神经系统等,危害极大。既往研究显示,梅毒具有空间聚集性,但未见对三期梅毒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全国性病病例报告中也未开展神经梅毒病例的报告,缺乏神经梅毒发病率及疾病负担数据。因此研究三期梅毒时空流行规律和神经梅毒疾病负担是梅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