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是青藏高原一条重要的板块边界,它横贯西藏高原,东西延伸长约2000km。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主要由规模巨大的蛇绿岩混杂岩带构成,南北宽度一般为几十公里。它不仅是理解青藏高原形成和特提斯演化的一个关键问题,而且是一条重要的矿产集中富集带。笔者在详细调查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日土段)蛇绿混杂岩带及其超镁铁岩中镍的超常富集的基础上,选择蛇绿混杂岩带中的小型酸性岩体作为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笔者对区内代表性酸性岩体进行了较详细的野外调查和较系统的岩相学观察,通过对酸性岩体中锆石同位素定年、全岩主量元素、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酸性侵入岩的成因,取得了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1)蛇绿混杂岩带中的小型酸性岩体呈小型岩株和岩脉产出,其长轴方向近东西向,与区域构造线方向一致;岩石类型为花岗闪长玢岩,属于蛇绿混杂岩带形成以后酸性岩浆贯入而形成。(2)获得两件花岗闪长玢岩的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其结果分别为96.10±0.53 Ma和96.0±1.1 Ma,代表中生代晚白垩世岩浆侵入活动的产物。(3)晚白垩世花岗闪长玢岩为钙碱性系列,属于普通和钠质岩石类型。岩石中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无Eu异常;Nb、Ta严重亏损的特征暗示其具有典型弧岩浆岩的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4)花岗闪长玢岩具有极高的轻重稀土比值(13.4~18.9)和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据此推断岩浆起源于地幔楔形区(消减带)榴辉岩的部分熔融作用。(5)本区中特提斯洋的演化经历了三叠纪-早中侏罗世扩张,晚侏罗世双向俯冲,早白垩世残留洋(海)盆,晚白垩世陆(弧)陆碰撞等构造演化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