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C-fos蛋白表达对痒觉信号在脑内传导通路的探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langzhi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痒觉是一种特殊的躯体感觉,是皮肤或黏膜组织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时引起的不舒服的想抓挠的感觉。痒觉可保护躯体免受进一步的伤害性刺激(如蚊虫叮咬、化学毒品)或提示躯体某部分皮肤可能产生病变,有助于及时就医治疗。对于痒觉传导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外周及脊髓,对各种外周痒觉受体及脊髓痒觉特异性细胞通路等已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而痒觉信息在脑内的传导加工机制目前了解甚少。先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脑功能成像技术探索痒觉刺激所激活的脑区。由于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空间分辨率较低,无法从细胞与神经网络水平上揭示痒觉相关信息在脑内的分布。本课题通过对神经元激活标志物c-fos蛋白的标记,从细胞水平探究痒觉刺激在不同脑区引起的激活情况。实验以8-10周ICR小鼠(6只,雄性,30-40克体重)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在左后足足背皮下注射致痒剂(10%氯喹溶液,2μ1)引发小鼠抓挠行为,表现为明显的舔咬注射部位皮肤,持续30~40分钟,在20分钟时舔咬次数达到峰值。痒觉刺激的免疫组化实验显示,被痒觉刺激特异性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丘脑室旁核(前部)(PVA),下丘脑室旁核(Pe)和视交叉上核(Sch)三个脑区。三个脑区的激活模式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单位面积内丘脑室旁核及视交叉上核所激活的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下丘脑室旁核;视交叉上核所激活的神经元荧光强度显著低于丘脑室旁核以及下丘脑室旁核。为了与痛觉相关神经元在以上三个脑内区的分布模式做对比,实验采用足背皮下注射4%多聚甲醛作为痛刺激,观察小鼠脑内痛刺激所激活神经元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丘脑室旁核和下丘脑室旁核被痛刺激激活的神经元的数量及c-fos蛋白信号的强度与痒觉刺激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在视交叉上核,痛觉刺激所激活的神经元数目则较少,荧光信号强度较弱。综上所述,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及视交叉上核三个脑区可能参与痒觉信息在大脑的传递与编码。丘脑室旁核及下丘脑室旁核同样也参与了痛觉信息的传递或编码,表明这两个区域有着汇聚痒觉和痛觉信息的功能,但这种汇聚是否发生在神经元水平,有待实验进一步观察。视交叉上核对痛觉刺激不敏感,可能是对痒觉信息具有特异性的一个重要脑区。而三个脑区对痒觉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其他文献
枇杷属植物野生个体及不同栽培类型的果实大小自然变异幅度很大;但都存在种核大、果肉薄的问题。以往的研究认为其果实生长符合S型模式,分为幼果滞长期、细胞迅速分裂期、果
嗜盐四联球菌CICC10469(Tetragenococcus halophilus)由本实验室从传统酱醪中分离而出。能有耐受0M~3.5M盐浓度,被广泛使用于高盐发酵中。外源吸收相容性溶质是嗜盐四联球菌
随着集成电路产业的快速发展,通过硅直通孔(Through Silicon Via,TSV)实现的三维集成电路(Three Dimensional Integrated Circuits,3D IC)技术成为了业界研究的热点。在3D IC
背景ANKIB1含有丰富的结构域和模体,如RBR结构域和TRAF6结合模体,其中RBR结构域与泛素连接酶活性关系密切。泛素连接酶在蛋白质泛素化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细胞凋亡、
量子信息是集数学、量子力学、经典信息学和计算机科学于一体的交叉学科.把它应用到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中可以提高运算速度、确保信息安全、增大信息容量等.量子纠缠是量子信
由于必需基因在生物生存生长中的重要作用,这类基因一直被视为生命存活的关键。通过对十个原核生物基因组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每个基因组内前导链上基因数均大于滞后链,然而
本文在调和微分同胚知识的基础上,研究具有庞加莱度量或者欧氏度量的平面间的旋转对称调和微分同胚的存在性问题.本文总共分为四章:第一章,简单介绍了调和映照等方面的基础知
大量研究表明,NMDA受体依赖的突触可塑性是学习记忆的神经机制。杏仁核脑区表达有丰富的NMDA受体,其NMDA受体主要是由两个必须的NRl亚基和两个NR2亚基组成的异四聚体,NR2亚基
鸟类鸣声是同种识别的重要信号和物种分化的驱动力之一。黄腹山鹪莺(Prinia flaviventris)和纯色山鹪莺(P.subflava)是同域分布的亲缘种,野外发现,两者形态特征和繁殖行为都
研究目的:检测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ingivalis)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 33277)以及热灭活牙龈卟啉单胞菌(Heat-kil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