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痒觉是一种特殊的躯体感觉,是皮肤或黏膜组织受到一定的物理、化学因素的刺激时引起的不舒服的想抓挠的感觉。痒觉可保护躯体免受进一步的伤害性刺激(如蚊虫叮咬、化学毒品)或提示躯体某部分皮肤可能产生病变,有助于及时就医治疗。对于痒觉传导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外周及脊髓,对各种外周痒觉受体及脊髓痒觉特异性细胞通路等已展开了一系列深入研究。而痒觉信息在脑内的传导加工机制目前了解甚少。先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脑功能成像技术探索痒觉刺激所激活的脑区。由于脑功能成像技术的空间分辨率较低,无法从细胞与神经网络水平上揭示痒觉相关信息在脑内的分布。本课题通过对神经元激活标志物c-fos蛋白的标记,从细胞水平探究痒觉刺激在不同脑区引起的激活情况。实验以8-10周ICR小鼠(6只,雄性,30-40克体重)作为实验对象。通过在左后足足背皮下注射致痒剂(10%氯喹溶液,2μ1)引发小鼠抓挠行为,表现为明显的舔咬注射部位皮肤,持续30~40分钟,在20分钟时舔咬次数达到峰值。痒觉刺激的免疫组化实验显示,被痒觉刺激特异性激活的脑区主要包括:丘脑室旁核(前部)(PVA),下丘脑室旁核(Pe)和视交叉上核(Sch)三个脑区。三个脑区的激活模式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单位面积内丘脑室旁核及视交叉上核所激活的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下丘脑室旁核;视交叉上核所激活的神经元荧光强度显著低于丘脑室旁核以及下丘脑室旁核。为了与痛觉相关神经元在以上三个脑内区的分布模式做对比,实验采用足背皮下注射4%多聚甲醛作为痛刺激,观察小鼠脑内痛刺激所激活神经元的分布情况。实验结果显示,在丘脑室旁核和下丘脑室旁核被痛刺激激活的神经元的数量及c-fos蛋白信号的强度与痒觉刺激相比没有明显差异。在视交叉上核,痛觉刺激所激活的神经元数目则较少,荧光信号强度较弱。综上所述,丘脑室旁核,下丘脑室旁核及视交叉上核三个脑区可能参与痒觉信息在大脑的传递与编码。丘脑室旁核及下丘脑室旁核同样也参与了痛觉信息的传递或编码,表明这两个区域有着汇聚痒觉和痛觉信息的功能,但这种汇聚是否发生在神经元水平,有待实验进一步观察。视交叉上核对痛觉刺激不敏感,可能是对痒觉信息具有特异性的一个重要脑区。而三个脑区对痒觉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则有待于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