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期〈诗〉的传播及〈诗〉学观念的变化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anstarseanst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春秋中后期流传甚广,影响巨大。对其进行研究,可揭示《诗》由一般贵族教科书走向社会经典从而最终成为儒家之经书的过程及原因,可补经学史研究中的某些缺环。 春秋时期《诗》的流传主要通过歌《诗》、赋《诗》、引《诗》三种途径进行。其中,歌《诗》具有固定化、程式化、等级化的特征,它受其僵化形式的制约逐渐不再占据流传的主流位置。赋《诗》则因为其与礼乐的密切关系走上了政治的舞台,它一改歌诗之呆板,以一种极为灵活的姿态活跃在政坛,成为各国政治交流的有效工具。但是,在赋《诗》发展的过程中与礼乐产生了深刻的矛盾,不断摧毁着自己存在之基,导致在其蓬勃发展之时陡然衰落。引《诗》则从春秋早期渐露端倪,中期稳定发展,到晚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悄然成为《诗》传播的生力军。 在春秋人对《诗》的称引过程中,实际上是将《诗》看作了行动指南和评价标准从而把《诗》推到了训诫工具的位置,即“以《诗》为训”。它源于中国的重史传统和春秋人“以《诗》为史”的观念。“以《诗》为训”观念形成的直接结果即《诗》的经典化。 在“以《诗》为训”理念发展的同时,其内部也开始孕育着新理念的萌芽,对《诗》的理解和阐释出现了新的发展,主要包括引《诗》取向的政治性、《诗》与孝、礼的偶然关系、解《诗》的出现、赋诗对《诗》引申义的发掘这四个方面。孔子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举办私学、整理《诗》文本、传播《诗》教思想对《诗》的流传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力争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 (1)通过对春秋人引《诗》情况的研究,理清“以《诗》为训”思想的表现和形成原因。 (2)通过对孔子“以《诗》为教”思想的研究,弄清孔子《诗》教思想的形成原因和表现,揭示孔子将《诗》之内容与礼乐联系的过程。 (3)通过对《诗》在春秋时期流传的整体研究,揭示《诗》与礼乐由合到分、由分到合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4)通过对《诗》在春秋时期流传的整体研究,揭示《诗》成为经之前的社会准备及成为经的过程。
其他文献
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上,余华是一位极为重要的作家.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他的每一部小说作品都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余华的小说创作经历了从早期先锋写作到后期现实主义写作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为中国文学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文学活动是从翻译开始,也是以翻译结束。他一生翻译了15个国家、110个人的244种作品,共达300多万字。鲁迅译介了不
抗生素、感冒药和退烧药,都是常用药物,但多在病情突发时使用,所以经常会出现用错药(包括剂量、用法等)的情况。这几类药物过量后,总的处理原则是:一、注意当时的不良反应,避免意外伤害;二、多喝水,促进药物代谢;三、反应严重者要去医院就诊,根据情况进行输液、洗胃或者催吐等。  通常来说,目前常用的口服抗生素多数安全性比较好,如果一次吃掉一天的剂量,理论上问题应该不是很大,但它们毕竟不是非处方药,不要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