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吸收螺钉和皮质骨螺钉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gang_fly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可吸收螺钉和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为下胫腓联合损伤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将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06月骨科收治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共49例分为两组,23例采用可吸收螺钉内固定(A组);26例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B组)。2、A组中男16例,女7例。年龄16~65岁,平均33.25±7.50岁。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6例,旋前外展型2例,旋前外旋型5例。行内固定手术时,予可吸收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18例采用3层骨皮质固定,5例采用4层骨皮质固定。3、B组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8-68岁,平均35.13±7.04岁。Lan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3例,旋前外旋型8例。行内固定手术时,予以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联合。21例采用3层骨皮质固定,5例采用4层骨皮质固定。4、观察两组病例术后皮肤愈合情况,定期复查X片,记录下胫腓联合复位、骨折愈合、螺钉松动断裂、骨质溶解吸收等情况。应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之踝与后足评分系统(The ankle and hind foot score)对患者功能活动进行评分。5、两组病例的术后踝与后足评分采用t检验来评价治疗效果。3层骨皮质与4层骨皮质固定的疗效采用秩和检验评价疗效。结果:1、所有患者共49例经6~15个月随访,平均11.4个月;2、A组23例住院时间9~55d,平均18.3d。术后复查X片提示踝穴位置正常。23例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中1例出现疼痛性红斑,3w后消失,未见明显窦道形成。10w~12w后逐渐负重。23例术后均未出现下胫腓联合增宽。根据踝与后足评分:优4例,良14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78.3%。B组26例住院时间10~67d,平均17.5d。术后复查X片提示踝穴正常。26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其中17例术后10w~12w取出螺钉后逐渐负重。余9例因患者原因未行下胫腓螺钉取出,10~12w后逐渐负重,其中1例螺钉断裂,6例螺钉周围可见透亮区,2例保留的螺钉周围未见明显透亮区。26例术后均未出现下胫腓联合再分离。根据踝与后足评分:优4例,良17例,中3例,差2例,优良率80.8%。3、随访过程中所有骨折均在3~6个月内愈合,术后踝与后足评分系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层骨皮质固定与4层骨皮质固定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可吸收螺钉和皮质骨螺钉内固定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接近。2、对下胫腓联合分离,首选可吸收螺钉内固定。3、3层骨皮质固定与4层骨皮质固定疗效无明显差异。4、可吸收螺钉生物相容性好,对组织无明显刺激,可免除二次手术取内植物的痛苦,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其他文献
稻米是世界众多国家的主粮,而中国又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生产和消费国。尽管稻米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物来源,但稻米在加工过程中会产生10~15%的碎米,而这些碎米仅被用于饲
5182铝合金具有耐腐蚀、加工性能好以及强度适中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易拉罐罐盖、汽车车身板的制造,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对易拉罐的消费量越来越大,对罐料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针对云存储存在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基于门限属性加密的安全分布式云存储模型。该模型由加密、存储、解密三个阶段组成且均具有分布式特点。利用基于属性加密
介绍了管带式换热器的结构和特点,通过试验,拟合出了它在直接蒸发式空气冷却器条件下的传热和阻力公式。
唐代狂草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形成的.道家文化和道家思想的浸润激活了书家思想;盛唐气象给予了狂草独特的时代精神支持;书法创作的兴盛和书法理论的高度成熟为狂草提供了深
<正> 怎样采写新闻:一个是采,一个是写,两者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简单的话说,采就是发现新闻,写就是表现新闻。打个比方,记者、通讯员似小蜜蜂一样,负责采花酿蜜,你采到的花香
<正>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要求大家共同用规范的语言来进行人际的交流、联系,永远保持语言的纯洁性。尽管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不断的变化,但是,总不能离开共同订下的“规矩
美术课堂教学整合信息技术,能把理性的传授和令人愉悦的陶冶融为一体,提高教学实效。以教人教版五年级《美丽的纹样》一课为例,试图通过"使用多样化信息""利用主题知识网站""
作为教师千万不要对优秀孩子"偏心眼",相反,应该走近待优生这样的"弱势"孩子,如果能对这些孩子适当地巧用"偏心眼",多关注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关爱,和他们交
综述了移动Ad Hoc网络的QoS机制,将其划分为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跨层优化和网络间QoS机制,并加以比较和分析。链路层QoS机制主要在于提供QoS控制的MAC协议。学者在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