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小牛蜱是寄生于家畜体表最常见的蜱类之一,多寄生于牛,叮咬后会引起皮炎和贫血,并可以充当许多致病微生物的传播媒介。微小牛蜱有许多的分支(A-E分支),因此通过形态特征、寄主或地理来源等方法达到准确鉴定和区分微小牛蜱及其亲缘相近的蜱类物种是困难的。本论文以微小牛蜱为研究对象,应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对其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及线粒体DNA(mt DNA)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寻找合适的分子标记准确鉴定微小牛蜱,同时对微小牛蜱遗传进化和基因多态性进行探究。本研究的第一部分对微小牛蜱ITS(ITS-1、ITS-2)序列进行扩增和测序,探究微小牛蜱内转录间隔区是否可以作为微小牛蜱分类鉴定的标记基因。本文以中国湖南省、贵州省、海南省、河南省四个省份35只微小牛蜱为研究对象,我们获得微小牛蜱ITS1、ITS2序列,长度分别为1635 bp、1151 bp。通过序列分析发现,微小牛蜱ITS1基因种内和其他蜱虫之间的种间差异分别为0-0.9%,42.9-54.9%;微小牛蜱ITS2基因种内和其他蜱虫之间的种间差异分别为0-0.3%,35.6%-40.7%。我们发现,微小牛蜱ITSr DNA序列种内差异性小,较为保守,而种间差异较大,因此ITS序列可作为微小牛蜱分类鉴定的遗传标记,但是不适合做为微小牛蜱复合种的分子鉴定。本研究的第二部分研究了微小牛蜱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氧化酶亚基(cox1)、NADH脱氢酶亚基1(nad1)以及NADH4脱氢酶亚基4(nad4)基因的遗传变异情况,从线粒体基因角度,开展微小牛蜱线粒体遗传变异和DNA多态性方面研究,以期找到合适的分子遗传标记用于研究微小牛蜱复合种的鉴定,以及探究中国微小牛蜱复合种的情况。本文获得35只微小牛蜱的cox1、nad1、nad4基因部分序列,长度分别为:817 bp、350 bp、794 bp,种内差异分别为:0-8.3%、0-4.3%、0-10.3%,与其他蜱虫之间的种间差异为:12.2-17.1%、18.6-21.1%、23.3-25.4%。此外,对微小牛蜱三段基因分别采用Bayes、ML及MP研究其种系发育关系,结果均显示,来自海南的微小牛蜱分离株与其他三个省份的微小牛蜱分离株位于不同分支。海南的微小牛蜱分离株均属于A分支,湖南、河南、贵州的微小牛蜱分离株均属于B分支。此研究从cox1、nad1、nad4角度证实,目前中国确实含有两个微小牛蜱隐藏种,与前人通过16S得出的结果相同。此结果证实了cox1、nad1、nad4基因可以用于亲缘种的分类鉴定。本研究第三部分是对中国两个微小牛蜱隐藏种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研究。尽管Gen Bank中已经有来自中国B分支微小牛蜱的线粒体全基因组,但没有报道过中国A分支微小牛蜱的线粒体全基因组。本研究以长PCR的方法扩增了来自中国海南省的A分支微小牛蜱线粒体全基因组,PCR产物经克隆转化和测序,获得其线粒体全基因组。微小牛蜱A分支的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全长为15163bp,包含13个编码蛋白基因,22个t RNA基因,2个r RNA基因。微小牛蜱复合种的13个蛋白编码基因均以ATT、ATG、ATA作为起始密码子,以TAA、T作为终止密码子。基于线粒体全基因组蛋白编码基因的氨基酸串联序列,利用ML法对微小牛蜱系统发育关系重建,我们的结果指示微小牛蜱存在复合种,符合先前的研究结果。本研究的结果不仅丰富了蜱类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内容,而且在研究蜱类线粒体分类学、生物进化以及种群遗传结构学等发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