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的几个农民工聚居点的农民工为个案对象。从个人和社会互动的视角,着力考量在现代化进程中作为“边缘人”的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休闲生活方式。本文从农民工休闲时间、休闲活动、休闲心态和休闲障碍四个方面,通过问卷调研、深入访谈、文献整理相结合的方式对农民工休闲生活方式进行系统考察。首先,探讨了农民工的生活时间分配。农民工的生理必须时间和家务时间与其他群体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但在调查人群中,高强度的工作时长是使得休闲时间不够的最主要原因。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使得他们参照对象主要为身边的工友,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休闲时间表示较为满意。其次,探讨了农民工的休闲活动。通过问卷了解到,他们主要的三种休闲活动为:看电视、聊天、睡觉或发呆。这三种休闲方式都偏属于消极型的休闲层次类型。他们休闲主要是为了使疲惫的身体得到恢复,农民工进行休闲活动的特点是低廉性,主要参与费用较少的休闲活动。休闲伙伴主要以身边的工友及老乡为主,休闲活动主要集中在户内。再次,探讨了农民工的休闲心态。绝大多数人认为休闲是重要的,但是大部分人不愿意牺牲工作的机会去获得休闲生活。民工群体休闲动机主要是前两层初级需要:生理需要、社交需要,而并不是获得尊重和自我实现。最后,探讨了农民工的休闲障碍,户籍制度下所牵引的多种不平等,是造成农民工群体休闲封闭性、边缘化、消费意愿弱和期望值低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工作、家庭和社会排挤、权利的缺失等都制约着农民工的休闲。而许多农民工的“无根”感、孤独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缺少休闲活动。农民工的主要休闲障碍是结构性限制,个人限制和人际限制则相对次要一些。结构性限制最主要的两种原因是经济条件不允许、时间不够及不想把时间浪费在休闲上。在论文的结语中,提出若干改善农民工休闲生活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