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田径运动中,标枪是一项技术综合性较强的项目,正因为它的强技术性,标枪有了较强的观赏性和趣味性。标枪起源于古代奥运,在近代西风东渐的过程中,传入我国。但是,自从有记录以来,我国的男子标枪运动就一直以14-24米的差距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本文采用数字摄像机对上海2003年全国田径锦标赛男子标枪决赛的八名选手的最后两步进行了单点扫描拍摄,并用爱捷运动图像解析系统7.1版对一些重要的技术环节进行了解析,之后用SPSS10.0对一部分数据进行了统计学的处理,结合以往的大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本文得出以下一些结论,希望这些数据与分析,可以为今后标枪技术的理论研究与运动实践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1.中国现阶段,男子标枪运动员的身体特征与国外的优秀运动员有所不同。前者的身高与体重普遍低于后者。 2.本届运动会的参加男子标枪决赛的八名选手,倒数第二步左脚着地的时间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差异不大,过渡速度较快。在此后的腾空时间,本届比赛的八名选手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但是在统计学意义上与国外选手相比并没有显著性差异。在最后用力时,八名选手均采用了左腿单支撑的发力方式。 3.本次比赛的运动员的重心水平速度普遍较低,在最后两步技术动作的完成过程中,速度的损失率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速度型的运动员速度损失率要低于力量型的运动员。运动员们普遍在追求左腿的刚性支撑。 4.与先前的研究相比,本次研究中的运动员非常注意对身体姿势的控制,躯干后倾角大致在18°-22°之间,与国外的先进水平相当。在发力时,右臂拉引角的变化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反映了运动员之间的不同的发力习惯。 5.在本次决赛中,运动员的出手速度在26米/秒28米/秒之间,其出手角与攻角也与实验数据有较高的对应性。我国的运动员的标枪出手高度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要低一些,出枪点与身体重心几乎在同一垂面上,很少有选手的出手点能超越身体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