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与预后分析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min_j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情况,分析比较早产儿与足月儿化脑的临床特征,为新生儿化脑的早期诊疗提供科学依据,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及病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治疗的74例新生儿化脑患者的临床资料与实验室检查,比较足月儿与早产儿患者的临床特点,并电话随访出院后预后情况。  结果:  对74例新生儿化脑患者分析,足月儿32例、早产儿42例,男49例,女25例,春夏季发病50例,秋冬季发病24例。早产儿组存在新生儿窒息11例(26.2%)、胎膜早破20例(45.5%),较足月儿组高(P<0.05),早产儿组发病日龄(6.73±7.24d)较足月儿组(10.09±6.81d)更早(P<0.05)。检测前未用抗生素者,其血细菌培养阳性率更高(P<0.05),而对脑脊液细菌培养阳性率无影响(P>0.05)。足月儿组化脑病原菌多为无乳链球菌(35.3%,P<0.05),早产儿化脑病原菌多为大肠埃希菌(33.3%,P<0.05)、肺炎克雷伯菌(30.0%,P<0.05)、李斯特菌(26.7%,P>0.05)。足月儿组主要表现为发热、抽搐、拒乳、眼部症状、易激惹等(P<0.05);而早产儿组临床症状更不典型,主要表现为黄疸不退或反复、水电解质紊乱、呼吸衰竭、呼吸暂停等(P<0.05)。化脑患者疾病早期血常规WBC13.41±8.25×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9.04±6.62×109/L,CRP67.55±66.44mg/L,均升高(P<0.05),早期脑脊液WBC2264.45±6945.1×106/L、多核细胞60.02±20.27%、蛋白3.10±2.65g/L均升高,氯114.66±5.72mmol/L、糖1.65±1.30mmol/L均降低(P<0.05)。74例患者发生脑室管膜炎11例(15.9%)、脑积水10例(14.5%)、硬膜下积液2例(2.9%)。随访47例患者中,表现正常30例,出现后遗症表现11例(脑积水手术4例、性情暴躁2例、语言障碍2例、语言和运动障碍1例、频发肢体抖动者1例、脑积水且小脑发育不良1例),死亡6例。对47例随访患者分析,治愈20例(42.6%),出现后遗症(脑室管膜炎、硬膜下积液、脑积水或行为异常)总共21例(44.7%),病死6例(12.8%)。后遗症组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P<0.05),痊愈组病原菌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P<0.05)。后遗症组出现抽搐11例,痊愈组出现抽搐4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遗症组疾病早期CSF蛋白含量(3.91±3.18 g/L)较痊愈组更高(2.33±1.69g/L)(P>0.05)。  结论:  新生儿化脑主要为春夏季发病,男性多见,早产儿发病更早,临床表现更不典型,病原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李斯特菌,而足月儿化脑主要为无乳链球菌感染。围生期感染可能为早产儿化脑的危险因素。新生儿化脑患者后遗症发生率及病死率较高,出现抽搐、疾病早期CSF蛋白升高、大肠埃希菌感染为化脑患者出现后遗症的危险因素。
其他文献
在新课程教育改革背景下,加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工作,需要实施有效性的教学策略,既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还要求教师合理使用教学辅助方法,培养学生
文化育人是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关于培育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的十大育人项目主题之一,也是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热点内容.在高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
目的:探讨丙泊酚闭环靶控输注(Closed-loop 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CL-TCI)复合右美托咪定对中老年患者腹腔镜手术血流动力学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影响。  方法:拟在全麻下
该研究探索了产出导向法(POA)教学理念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模式构建.基于产出导向法的教学设计把与工作实际交际需求的产出建构在选择性学习和输入促成之上,辅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