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女性乳腺癌筛查分析及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河北省女性乳腺癌流行及筛查情况目的:收集河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女性乳腺癌筛查(河北省女性乳腺癌筛查项目)的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6年11月至2020年4月参加河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人群。首先通过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对参加人群进行风险评估,筛选出乳腺癌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包括乳腺超声和(或)乳腺X线摄影(钼靶)检查的临床筛查。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进行乳腺癌阳性检出者临床特征的分析。结果:1.2016年11月至2020年4月,共有84029名女性参加河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问卷调查,评估出乳腺癌高危人群20655例,高危率为24.58%。完成乳腺癌筛查项目的高危人群共计13392例,筛查参与率为64.84%。其中参加乳腺超声筛查、钼靶筛查以及联合筛查的分别为12805、10894和10307例,参与率分别为61.99%、52.74%以及49.90%。2.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超声筛查方案的12805例乳腺癌高危人群中,乳腺占位病变共计3104例,占所有参加超声筛查者的24.24%。参加钼靶筛查的10894例乳腺癌高危人群中检出肿块和钙化的分别为644例和3594例,分别占所有钼靶筛查者的5.91%和32.99%。进行钼靶筛查的共有8851例(81.25%)报告了乳腺实质类型,乳腺实质为脂肪型、散在纤维腺体型、不均匀致密型以及极度致密型的分别有586、2482、5565和218例,分别占所有报告乳腺实质类型人群的6.62%、28.04%、62.87%和2.47%。3.13392例完成乳腺癌筛查项目的高危人群中共检出可疑阳性(BI-RADS 3类)2585例,可疑阳性检出率为19.30%;共检出阳性(BI-RADS 4类和BI-RADS 5类)513例,阳性检出率为3.83%。接受超声、钼靶以及联合筛查的女性中,可疑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00%、9.20%和21.01%,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11%、2.76%和4.36%。4.对河北省乳腺癌筛查项目乳腺筛查阳性检出者基本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乳腺实质类型、文化程度、婚姻状况以及职业在乳腺癌阳性检出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值分别为1.296、1.325、2.108和0.585。民族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河北省乳腺癌筛查参与率为64.84%,乳腺癌筛查项目总体参与度较好,应继续提高对乳腺癌筛查项目的宣传及普及。参加乳腺癌筛查项目能发现乳腺癌阳性病变、乳腺占位、乳腺肿块和乳腺钙化。目前采用的联合筛查方案与单独使用超声或钼靶筛查相比,阳性检出率较高。第二部分基于Markov模型的女性乳腺癌筛查卫生经济评价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决策分析Markov模型对河北省女性乳腺癌筛查模式进行卫生经济学评价研究,选择更具有优势的筛查方案,为优化我省乳腺癌筛查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通过Tree Age Pro(2011版)构建决策Markov模型,以Markov模型为基础,通过河北省女性乳腺癌筛查项目确定初始人群分布,并参考《2019年河北省肿瘤登记年报》、《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以及相关文献研究结果等获得构建模型所需的相关参数信息。模拟河北省城市癌症早诊早治项目乳腺癌筛查模式下10万名起始年龄为40岁的女性,未来45年间在不同筛查周期(1年1次、2年1次和3年1次)及不同筛查方案(仅用超声,仅用钼靶以及联合筛查)下的期望健康结局,据此估计不同筛查方案的成本效果并进行卫生经济学分析。结果:1.模拟10万例起始年龄为40岁的河北省女性乳腺癌筛查人群,在未来45年间在1年1次、2年1次和3年1次的超声、钼靶以及联合筛查方案下的期望健康结局。结果发现1年1次联合筛查方案所取得的筛查效果最好,在各筛查组中效果提升最为明显。第45周期末1年1次联合筛查早诊率为65.49%,Ⅳ期乳腺癌占比降低至18.15%。未来45年间与未筛查组相比早诊率提高了68.00%,Ⅳ期乳腺癌发病率降低了24.00%,乳腺癌死亡率降低了24.24%。2.通过卫生经济学分析比较,结果发现在意愿支付阈值为21.3万元,且以寿命年(LYs)作为效果指标时,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的有1年1次、2年1次和3年1次三种筛查频率的超声筛查方案以及3年1次的钼靶筛查方案,每额外获得一个单位LY需花费的成本分别为97933、98833、94484和203480元,最具成本效果优势是3年1次超声筛查方案,其次为1年1次超声筛查方案。调整生命质量后,以质量调整寿命年(QALYs)作为效果指标时,具有成本效果优势的方案为1年1次、2年1次和3年1次三种筛查频率的超声筛查方案,每额外获得一个单位QALY需花费的成本分别为116876、118090和113037元。成本效果最优的方案同样为3年1次超声筛查方案。结论:在本论文所研究的9种筛查方案中,1年1次超声筛查方案效果较好且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荐采用1年1次超声筛查方案。3年1次超声筛查方案的单位增量成本最低,是最为经济的筛查方案。1年1次联合筛查方案效果最好,但成本效益较低。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DK11(p58)和IL18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对临床预后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0例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的宫颈鳞状细胞癌(以下简称宫颈癌)组织以及正常宫颈组织中CDK11(p58)和IL18的表达。通过半定量评分,卡方检验分析以及随访收集患者总生存率数据,并用Kaplan-Meier分析进行分析。结果:宫颈癌组织中CDK11(p58)和IL18的表达水平均
目的:综合分析儿童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患儿的临床特点及患儿的性别、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肿瘤是否包绕血管、肿瘤最大直径、是否存在骨髓浸润、是否进行手术治疗,以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血液病房及儿外科病房自2014年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诊断为NB的45例患儿,对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采用
目的:调查分析我国内地部分医院宫颈癌根治术后辅助治疗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提高符合我国国情的宫颈癌术后治疗的规范性,并提供可靠的临床资料。方法:对于2004年至2016年我国内地部分医院宫颈癌患者4631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行需宫颈癌根治性手术的患者为33758例,依据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共选用18384例。根据2020年NCCN指南依据术后病理危险因素将其分为高危组(≥1个高危因素)、中危组(
目的:通过对多西他赛治疗胸腺瘤伴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的蛋白组学研究,探索多西他赛在胸腺瘤伴MG治疗中的作用机制。方法:本研究筛选出符合入组标准的15名使用多西他赛治疗的胸腺瘤伴MG患者,分为治疗前组(T1)和治疗后组(T2)、同时纳入9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C),收集三组的血样,通过数据非依赖采集(Data independent acquisition,DIA)技
目的:探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分析预后影响因素,进一步指导儿童NHL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月01月0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儿科血液病房住院治疗的41例NHL患儿的临床资料。1.纳入标准:(1)年龄≤14岁。(2)符合2011年NHL诊断流程,通过送检病灶活检病理或者经过骨髓细胞学确诊。(3)多次住院患儿仅统计首诊住院时的临床资料。(4)
近年来的成果表明转录因子叉头框家族在恶性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中受到重视。转录因子叉头框蛋白P4(forkhead box protein 4,FOXP4)属于叉头框家族的一员,目前许多针对FOXP4的研究发现其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上调,说明FOXP4可能参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但其在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中的作用及机制尚未见报道。长链非编码RNA(
目的:探讨缺锌环境下miR-193b影响食管癌放射敏感性的机制,从而为提高食管癌患者放疗效果提供思路。方法:1.研究对象:1.1人食管癌细胞KYSE1501.2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放化疗的75例食管癌患者的血清。2.实验方法:2.1构建具有放疗抗性的食管癌细胞系以及应用克隆形成实验、流式细胞术、CCK8、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食管癌细胞的放射敏感性、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和
目的:检测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 RNA)FOXD3-AS1和FOXD3基因在贲门腺癌(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通过体外实验,探讨FOXD3-AS1和FOXD3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等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1.通过检索UCSC数据库,
目的:证明Khorana风险模型不足以对恶性肿瘤患者高凝状态进行预测。分析恶性肿瘤患者血常规及凝血功能参数,研究血浆有核细胞数及凝血功能与肿瘤高凝状态的相关性。筛选可作为肿瘤高凝状态的预测指标,为肿瘤高凝状态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法,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自2018年1月2日至2019年9月9日经组织病理学诊断为恶性肿瘤的住院患者1524例,收集患者临床诊断、身
目的:突发性耳聋(sudden deafness)是指突然发生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通常在数分钟、数小时或3天之内(一般在12h左右),患者听力下降至最低点,至少在相连的频率听力下降大于20d B。虽然有多种病因可以导致突发性耳聋,但是突发性耳聋的明确发病原因尚未得到解释,因此有些学者将研究重点转移到了突聋预后因素的影响,并且了解到分析突聋预后因素对于期临床治疗的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探讨不同因素与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