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军事功能运作角度的明长城建造特征及保护策略研究——以辽宁锥子山长城小河口段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huai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作为一项冷兵器时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因此其采用的建筑材料、尺度、构造形式等都是与长城的军事功能紧密相关的。本文以辽宁明代锥子山长城小河口段长城本体及相关附属设施为研究对象,从军事功能运作的角度,总结其建造特征,既而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长城遗址的保护策略。   在建造特征部分,从长城的自身构造以及与所处地形的关系两个方面展开。在长城自身构造方面,通过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从军事功能角度对长城各组件——城墙、空心敌台、马面、烽火台及沿线城堡展开分类和统计,总结其构造特征,并在重点部分分析推测构造形成的可能原因,如包砖城墙中关于外包砖墙与内部石砌墙面之间的衔接构造;在长城与地形关系分析过程中,引入地形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实地调研和采集GPS数据的基础上,通过Global Mapper和Arc Map等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地形的走势和坡度,对长城本体及其附属设施的间距、视域范围、武器射程等进行分析,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城墙、空心敌台、马面、烽火台以及城堡的选址和布局特征,并总结规律,分析其原因。   在长城保护部分,基于长城军事功能运作特点,廓清保护对象、划分保护等级并确定保护范围,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长城建造特征以及现状,提出若干长城保护的建议。
其他文献
当代建筑忽视其周边环境、历史传统、地域文化以及人的心理和行为,并对改变世界的欲望愈发强烈,一味追求具有视觉冲击效果的建筑造型式样,过度关注物质的营造,而忽视了精神的
现代建筑运动后,建筑界面的四维分解使底界面获得和其它界面同等的重要性,人本的回归使人们重新审视主体感受在建筑中的作用。漫步建筑、流动空间的提出与实践中,对坡道这一
本研究主要的方向为城市色彩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从基本的色度学入手,整理色彩表述方法、色彩搭配模式、相关的国内外色彩规划进程及实例。其次研究影响城市色彩的各个要素及
天井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民居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在中国当代建筑中也有使用。  对传统民居而言,以此类空间为形态表征,可以从中国民居系中划分出一类天井式民居。天井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的形态与内部空间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伴随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提升,对城市综合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城市功能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整个社会对于体育中心的数量和质量要求大幅提高,当代综体育中心设计面临着更加多元化的挑战,如功能的复合化、城市化的空间设计、高效的赛后利用。
随着我国城市经济水平发展程度的不断攀升,中心区逐作为城市中建筑密集、功能重叠、交通繁忙、人口集中的特定区域,人流、车流、物流的输配总量和频率大幅上升,对中心区的交通疏
论文从对于快速城镇化时代下山地城市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的山地城市发展的要求思考入手,以生态和谐的城市空间格局规划理论构建为目标,以山地城市为特定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大城市中分布的老工业区,逐渐陷入生存发展的困境。旧工业区优越的区位条件,低廉的土地成本,工业历史文化背景及其独特的工业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投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多元文化的交流碰撞,使得地域性的建筑设计成为建筑发展的重要趋势。地域建筑受到自然因素、人文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共同作用,形态丰富、风格各异,本文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