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城作为一项冷兵器时代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功能性是第一位的,因此其采用的建筑材料、尺度、构造形式等都是与长城的军事功能紧密相关的。本文以辽宁明代锥子山长城小河口段长城本体及相关附属设施为研究对象,从军事功能运作的角度,总结其建造特征,既而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探讨长城遗址的保护策略。
在建造特征部分,从长城的自身构造以及与所处地形的关系两个方面展开。在长城自身构造方面,通过实地考察,获取第一手资料和数据,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从军事功能角度对长城各组件——城墙、空心敌台、马面、烽火台及沿线城堡展开分类和统计,总结其构造特征,并在重点部分分析推测构造形成的可能原因,如包砖城墙中关于外包砖墙与内部石砌墙面之间的衔接构造;在长城与地形关系分析过程中,引入地形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在实地调研和采集GPS数据的基础上,通过Global Mapper和Arc Map等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对地形的走势和坡度,对长城本体及其附属设施的间距、视域范围、武器射程等进行分析,论述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城墙、空心敌台、马面、烽火台以及城堡的选址和布局特征,并总结规律,分析其原因。
在长城保护部分,基于长城军事功能运作特点,廓清保护对象、划分保护等级并确定保护范围,在此基础上再结合长城建造特征以及现状,提出若干长城保护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