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语堂(1895-1976)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语言学家。他通过大量的译作在其一生中践行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伟大使命。因其特殊的双重文化身份,林语堂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见解,并将其渗透到了翻译活动中,成功地为架设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近年来,林语堂的相关研究逐渐引起学界的兴趣。这足以说明林语堂先生在中国译介等领域的历史地位和卓越贡献值得重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和研究其翻译活动着手,以期更全面地探讨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及其贡献。本文在大量的历史研究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林语堂不同年代译作的分析,试图较系统地阐述其翻译思想在其翻译过程中的运用。他摈弃了传统翻译理论关于文本自身的纯语言学研究,提出了翻译的标准以及三个标准恰到好处地结合的重要性。林语堂的翻译思想在中国传统的翻译理论构建中起到了突破的作用,为中国传统译界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研究从文化的视角出发,首先,通过分析林语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文本的选择及译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总结其处理原语和译入语文化因素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即归化和异化的结合。其次,结合林语堂的文化背景,试图探索其翻译思想在翻译活动中的完美体现。林语堂的翻译思想来源于其丰富的翻译实践,颇具系统性,涉及到了翻译观、翻译标准以及对译者的要求等方面。就翻译目的而言,林语堂认为,除了开启国民心智外,更多地是将中国文化的精髓传播到异域国家。就翻译标准而言,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美”的标准,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就译者的素养而言,他认为译者须满足三个条件才能从事翻译工作,即对原文文字及内容的透彻了解;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须进行译事上的训练,并对翻译标准及手术问题有正当的见解。林语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一个更重要原因在于他将精湛的双语、双文化水平运用到翻译中,成为了中国文化译出的典范,对中国传统译界和中西文化交流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