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Cognitive Study of English Metaphor:Probing Conceptual Metaphor in English News Reports of Natural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o_oo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历史久远,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时期。传统上,隐喻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背离。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了题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此书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此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此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思想、行动及日常生活中。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并进行抽象推理,而抽象推理的过程就是隐喻映射的过程。隐喻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我们通过源域的体验来认识目的域。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尽管学者们对新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新闻语篇的几个特定领域为研究重点,例如经济新闻、政治新闻、体育新闻。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试图对英语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的隐喻进行认知研究。本研究所用的语料选自电子版的《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从这两种报纸中随机抽取了44篇有关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英语自然灾害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描述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英语自然灾害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的隐喻,隐喻的普遍性和经验性在自然灾害新闻语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4种主要的概念隐喻被用来理解和阐释自然灾害中的各种抽象复杂的现象,分别是人类隐喻、战争隐喻、容器隐喻、空间隐喻、竞赛隐喻、旅行隐喻、动物隐喻、日常用品隐喻、机器隐喻、交通工具隐喻、液体隐喻、建筑隐喻、物质隐喻、自然隐喻、植物隐喻。其中,在所有隐喻中,人类隐喻、战争隐喻和容器隐喻占绝大部分。此研究能够促进我们对英语自然灾害新闻语篇的更好解读。同时,此论文的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跨域映射是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这一核心观点。
其他文献
人际功能是韩礼德提出的三大元功能之一。语气和情态是其重要的实现方式。然而,对于通过语气和情态来实现人际意义的研究却很少,其中责任型情态的研究更是一个尚未引起关注的新
近年来,由于所培养的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形势严峻,中等师范学校的生源(初中毕业生)质量逐年下降,以传统语法教学法为主导的师范英语教学陷入了尴尬的局面。本研究旨在了解
新闻是信息的载体,新闻翻译在信息的传播以及国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时政新闻是指当下发生的、与时事政治有关的新闻;它既包括国家政策和外交文件,也包括相关的政治活动
英汉语言存在较大差异;英汉语言之间的转换是翻译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必须正视的核心问题。在《翻译教程》卡特福德提出了自己的翻译观。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在不同语言文本之间
称谓语是发话人用来称呼交际对方的用语,对它的得体使用对交际者意义重大。作为语言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称谓语的研究成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课题。称谓语的使用能为整
中国官方口号的翻译工作给中国的翻译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译文质量的优劣和读者的认可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间的政治文化交流和中国的国际形象。中国官方口号翻译领域取得
互联意味着消费者无论是在家中、车中、散步途中,还是在其他任何地方,都能实现连接。尽管许多此类项目都旨在实现上述各个不同地点间的连接,然而,家庭可能会成为首先实现这一互联目标的场所:即互联家庭。早在几十年前,发达国家的许多家庭就已经实现了互联。有线电话和电视可以在多个房间中互相连接,盒式录像机(VCR)可连接到电视,CD播放器可连接到音响上。然而,所有这些还都不足以完整阐述互联家庭的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