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的研究历史久远,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时期。传统上,隐喻仅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背离。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发表了题为《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此书的问世标志着隐喻研究的“认知转向”。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此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此理论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语言、思想、行动及日常生活中。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隐喻理解抽象概念并进行抽象推理,而抽象推理的过程就是隐喻映射的过程。隐喻是一种强大的认知工具,我们通过源域的体验来认识目的域。概念隐喻理论的提出为隐喻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的隐喻。尽管学者们对新闻语篇中的隐喻进行了大量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这些研究大多以新闻语篇的几个特定领域为研究重点,例如经济新闻、政治新闻、体育新闻。本论文以概念隐喻理论为框架,试图对英语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的隐喻进行认知研究。本研究所用的语料选自电子版的《纽约时报》和《今日美国》,从这两种报纸中随机抽取了44篇有关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英语自然灾害新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进行描述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英语自然灾害新闻语篇中存在大量的隐喻,隐喻的普遍性和经验性在自然灾害新闻语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14种主要的概念隐喻被用来理解和阐释自然灾害中的各种抽象复杂的现象,分别是人类隐喻、战争隐喻、容器隐喻、空间隐喻、竞赛隐喻、旅行隐喻、动物隐喻、日常用品隐喻、机器隐喻、交通工具隐喻、液体隐喻、建筑隐喻、物质隐喻、自然隐喻、植物隐喻。其中,在所有隐喻中,人类隐喻、战争隐喻和容器隐喻占绝大部分。此研究能够促进我们对英语自然灾害新闻语篇的更好解读。同时,此论文的研究结果也验证了跨域映射是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这一核心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