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文主要研究上颌后牙缺失、剩余牙槽骨高度≤5 mm时,单独应用PRF膜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12月期间于吉林大学口腔医院种植科就诊的上颌后牙缺失、剩余骨高度≤5 mm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手术,术中将患者自体血离心获得的PRF膜作为唯一的植入材料。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术中、术后并发症,如上颌窦粘膜穿孔、伤口感染、上颌窦炎等。术后第2、3个月测量种植体稳定系数(ISQ值)。术前及术后1、3、6、12个月时均拍摄CBCT,测量并计算相关影像学指标,具体指标如下:术前剩余骨高度(RBH)、种植体突入上颌窦的高度(PIL)、种植体周围骨高度(IBL)、新生骨高度(NBH)、新生骨百分比(NBP)、种植体顶部骨高度(IABH)、边缘骨吸收(MBL)和窦内骨改建指数(SGRI)。术后1年检查并记录种植体存留情况和患者满意度。运用SPSS 19.0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共收集到21枚种植体,除2枚种植失败以外,其余所有种植体在常规修复后均能正常行使功能。术后1年种植体存留率为90.5%。除少数患者出现轻微的面部肿胀、疼痛等术后常规反应以外,所有病例均无上颌窦黏膜穿孔、伤口裂开、感染、上颌窦炎等的发生。术后第2个月和第3个月种植体ISQ值分别为63.51±7.03和69.54±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9例成功种植体的术前剩余骨高度为1.5-5 mm,平均为3.86±1.09 mm。术后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的平均高度为7.08±1.18 mm。术后3、6、12个月时的种植体周围骨高度分别为9.65±1.77 mm、9.66±1.82 mm、9.78±1.97 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12个月时的新生骨高度分别为5.79±1.73 mm、5.80±1.67 mm、5.92±1.80 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12个月时的新生骨百分比分别为82.7%、83.6%、85.3%,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3、6、12个月时的种植体顶部骨高度分别为-1.53±1.41 mm、-1.40±1.49 mm、-1.42±1.45 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6个月和12个月的边缘骨吸收均较低,分别为0.06±0.44 mm和0.21±0.65 mm,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12个月窦内骨改建指数(SGRI指数)逐渐增高。术后1个月时SGRI指数主要为1(占种植体总数的84.2%),术后3个月时SGRI指数主要为2(占种植体总数的89.4%),术后6个月时SGRI指数主要集中在2和3(各占47.4%)。术后12个月时窦内骨改建基本完成,SGRI指数主要为3(占种植体总数的73.7%)。术后1年随访时患者满意度达100%,其中81.8%的患者表示非常满意。结论:本研究在术前剩余骨高度≤5 mm(平均为3.86±1.09 mm)时,单独应用PRF膜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手术。结果显示种植体突入上颌窦内的高度为7.08±1.18 mm时,依然能够获得5.92±1.80 mm的窦内新生骨高度。该术式窦底提升水平较高且能够取得较高的种植体短期存留率,术后成骨效果良好,边缘骨吸收较少,对上颌窦内提升术的临床应用指征具有指导意义。相比于上颌窦外提升术,本研究采用的无植骨材料的上颌窦内提升术方法更简单、创伤更小,能够避免复杂的手术流程、降低患者的恐惧感,临床中更容易被患者接受。PRF膜的应用不仅能够降低上颌窦黏膜穿孔的风险,还能够促进骨再生,缩短愈合时间。本实验结果显示,应用PRF膜的上颌窦内提升术后3个月时即达到理想的窦内新生骨高度,之后发生窦内骨改建,新骨逐渐成熟。因此,上颌后牙缺失RBH≤5 mm时,单独应用PRF膜行上颌窦内提升同期种植手术能够安全有效的进行并且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