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两种形态型的结构特征与生长特性的比较分析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t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由于海洋环境的恶化及全球气候变暖,珊瑚礁生态系统迅速退化。造礁珊瑚是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基础构建者。为了解决珊瑚礁退化和修复问题,有必要研究造礁珊瑚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本论文以海南优势种之一的丛生盔形珊瑚(Galaxea fascicularis)为对象,分析其两种类型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及其内共生虫黄藻的季节变化,探究这两种类型丛生盔形珊瑚环境适应策略上的差异,为珊瑚礁的保护和恢复提供理论支持。根据刺丝囊的形态,丛生盔形珊瑚可主要分为H(Hard)和S(Soft)两种类型。我们发现二者外观上存在差异。在海南岛岸礁,H型和S型同域共存,交错分布,且比例大体相同。此外还发现,这两种丛生盔形珊瑚对高温白化的抗性也有显著差异,H型较S型耐高温。本论文进一步揭示这两种类型丛生盔形珊瑚在形态结构以及生长特性上的差异,具体结果如下:1.两种丛生盔形珊瑚形态型水螅体MpM的形态分化比较通过显微镜和Image-Pro Plusn7.0c软件对丛生盔形珊瑚刺丝囊的刺长(LS)、囊宽(WC)、囊长(LC)进行测量。S型刺丝囊的外形宽胖,其中央的刺长约为囊长的1/2;而H型刺丝囊的囊瘦长,其中央的刺长约为囊长的1/3。S型与H型刺丝囊的囊长无显著差异。根据水螅体触手MpM型刺丝囊的种类,丛生盔形珊瑚可分为三种类型,即H、S和M型。M型中两种类型刺丝囊比例不相等,以S型的居多或二者接近。H型与S型刺丝囊相比,在刺长(LS)、囊宽(WC)、刺长/囊长比(LS/LC)和囊宽/囊长比(WC/LC)等方面均显著小于S型(P<0.05)。在海南岛北部H型刺长(LS)、囊宽(WC)、囊长(LC)、刺长/囊长比(LS/LC)和囊宽/囊长比(WC/LC)显著大于南部(P<0.05)。而S型MpM刺丝囊的大小和形状则相对稳定,南北部无显著差异(P>0.05)。2.丛生盔形珊瑚两种形态型的骨骼形态、结构和成分比较丛生盔形珊瑚水螅体盔帽高度测量结果显示,H型和S型的盔帽高度分别为6.34土1.65mm和3.72±1.22mm,H型的显著高于S型(P<0.05)。对大量丛生盔型珊瑚样品的水螅体隔片观察,发现隔片的形成顺序依次为Ⅰ轮(6片)、Ⅱ轮(6片,相间于Ⅰ轮隔片)、Ⅲ轮(12片,位于Ⅰ、Ⅱ轮隔片之间)、Ⅳ轮(24片,位于Ⅰ或Ⅱ轮隔片与Ⅲ轮隔片之间)和V轮隔片(位于Ⅰ或Ⅱ或Ⅲ级隔片与Ⅳ轮隔片之间)。成年杯Ⅳ轮隔片会长齐,而V轮隔片则不全。有些水螅体隔片数目多于正常六放珊瑚隔片数目,即“畸形杯”。因观察到珊瑚幼杯生长中有融合现象,推测畸形杯可能是由于盔帽融合成的。使用电子放大镜对隔片长度进行测量,发现H型的Ⅰ,Ⅱ,Ⅲ轮隔片长度均显著小于S型(P<0.05)。测量具有24片隔片的成年杯直径,H型为3.95±0.93mm,S型3.27±0.6mm,二者无显著差异(P>0.05)。两种类型珊瑚的隔片数目与周长极显著正相关,相关关系式均为为:y= 1850.11+1850.74x,R2=0.593,p=0.两种类型的Ⅰ轮隔片长度与盔帽直径显著相关,关系式为y=8.67+0.1x,R2=0.9519,P=0。3.丛生盔形珊瑚两种形态型修复、生长和无性繁殖方式的比较丛生盔形珊瑚的样品边缘共肉因采样分割而损伤。样品在实验室养殖8天后,即可观察到伤处共肉上会生出幼杯痕迹,类似愈伤组织。通过对相同时间单位长度上新生幼杯数量(个/cm)的统计来比较两种丛生盔形珊瑚形态型的修复和生长速度差异。发现S型的新生幼杯数量从第一周起就显示出多于H型,在实验室养殖18周达到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丛生盔形珊瑚幼杯发育的位置,在样品边缘的“愈伤组织”区域,主要从共骨(cd)生出,其次在成年杯的杯体根部(pd1),侧壁(pd2)和顶部(pd3)生出。长出顺序为cd,pd1,pd2,pd3;而在样品中央区域,则主要从成年杯顶部(pd3)生出。对室内养殖两个群体的16个样品的统计分析显示,由盔帽顶部长出的幼杯pd3数量,在单位面积(cm2)上S型多于H型(P<0.05)。说明S型的无性繁殖比H型更活跃。而对于自然群体样品,S型幼杯比例高于H型但无显著差异(P>0.05)。夏季S型幼杯比例显著高于冬季幼杯的比例(P<0.05),而H型则无显著差异。4.丛生盔形珊瑚两种形态型内共生虫黄藻的季节变化丛生盔形珊瑚与虫黄藻互利共生,虫黄藻光合作用为珊瑚提供大部分有机营养。因此虫黄藻密度很可能跟珊瑚的生长钙化相关。通过血球计数板计数虫黄藻密度,分析其与盔帽重量的关系,发现虫黄藻量与盔帽重量正相关(P<0.01)。丛生盔形珊瑚虫黄藻密度在季节上的变化为冬季显著高于夏季(P<0.05)。对丛生盔形珊瑚两种形态型虫黄藻密度进行比较发现,H型虫黄藻密度高于S型,并且在冬季出现显著差异(P<0.05)。采用RLFP法鉴定共生虫黄藻系群,发现H型和S型中均为C、D和CD三种类型。其中H型个体CD系>C系>D系;S型个体为C系>D系=CD系。由于C系虫黄藻的光合效率高,而D系虫黄藻使共生盔形珊瑚具有更高的耐热性,推测S型生长较快(愈伤组织的形成较快)可能与其C系虫黄藻个体比例较多有关系。通过对H型和S型两种丛生盔形珊瑚的形态结构和生长特性研究,比较丛生盔形珊瑚两种形态型的差异。为人工辅助造礁珊瑚的适应性演化提供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核能和核技术的飞速发展,用于辐射防护的高性能中子吸收材料的研究已成为核技术领域的重要课题。碳化硼(B_4C)因具有高的中子吸收截面、中子俘获后产生的二次辐射能低、易于屏蔽等优越的性能,而成为重要的中子吸收材料。但碳化硼的烧结致密性差和断裂韧性差,将碳化硼纳米化与使用增韧剂相结合是目前有效的改善方法。氧化石墨烯(GO)具有层状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表面官能团可以为反应提供足够的活性位点并降
小型化、薄膜化是当今电子器件的发展趋势,芯片电感集成技术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要热点之一。因此,磁芯电感的结构、材料、制作工艺一直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开发新的磁芯薄膜材料是实现芯片上电感元件的关键。铁镍合金,不仅具有良好的互连界面反应特性,而且电镀工艺成熟,具有较高的饱和磁感应强度、电阻率、磁导率和较低的矫顽力等优异的磁性能,是三维集成下备受关注的功能薄膜。随着电子器件使用频率的与日俱增,为了进一步降低
超级电容器(SCs)具有快速充电/放电能力、高输出功率和长循环稳定性,在能量储存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SCs固有的低能量密度难以满足各种电子产品不断增长的运行需求,这一问题严重阻碍了其应用。科研工作者们近年来致力于开发具有高能量密度的超级电容器,主要针对电极材料的形貌结构优化,提高比表面积以及选择恰当的电解质等方面进行研究。本论文采用水热法制备纳米氧化铬(Cr_2O_3)前驱体,研究了水热条
近年来,在LaAlO_3(LAO)/SrTiO_3(STO)异质结界面发现了高迁移率的准二维电子气(Q2DEG),这使通过调制绝缘体SrTiO_3表面和界面附近的载流子浓度而产生Q2DEG成为可能。随后,经过Ar+刻蚀处理后的SrTiO_3表面也发现了Q2DEG,SrTiO_3从绝缘态转变为半导态。外延生长对制备仪器、生长条件和成本控制方面提出了巨大的挑战,Ar+刻蚀SrTiO_3作为一种非外延制
随着化石燃料消耗的快速增长和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新的可再生能源至关重要。相变材料(PCMs)作为一种热能存储材料,被认为是减少对化石能源过度依赖的极佳选择。但是,作为最常用的PCMs类型,有机固液PCMs倾向于扩散到表面并在相变过程中产生泄漏等问题。PCMs封装到壳体材料中进行微胶囊化形成相变微胶囊(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互联网和移动平台上产生了大量的流媒体数据,其中流媒体数据中视频数据占比很大。视频分类是计算机视觉中的一个基础研究方向,是解决视频标注、视频检索的重要中间步骤,也是管理庞大多媒体数据的重要方法。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不断发展并取得很好的成绩,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深度学习运用到视频相关技术中。基于深度学习的视频分类算法不仅提升了视频分类精度,同时还拓展了分类类别,并已
木质纤维素结构的拮抗性使其不易被纤维素酶降解。因此,通过预处理去除木质素,提高酶解效率,是木质纤维素综合利用研究的难点之一。在这项工作中,开发了一种有效的氨水甘油混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消费者获取各种商品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致使消费者的信息收集和信息辨析处理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于消费者在各种网络平台购买商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线消费者评论是对传统口碑的延伸,是现代网络口碑的模式之一,也是目前互联网时代联结消费者和企业信息沟通的重要形式之一。在线消费者评论有效的弥补了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劣势,对于商品交易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消费者在线评论
为了满足轻量化的需要,汽车上广泛应用铝合金等轻质合金。为解决由于铝合金管材在常温下成形性能差等问题,发展了热态气压成形技术。该技术可以成形铝合金、镁合金等轻合金复
化石燃料燃烧造成的大气、水、土壤的污染,使人类正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人类需要更清洁的新能源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而光催化制氢技术是近些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可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