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语言成为文学研究的焦点,重构了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其中,“形式主义”文学批评比较注重语言形式与结构,乔治·斯坦纳作为当代西方具有人文情怀的文艺批评家,认为这类文学批评,在其追求批评理论系统化的过程中,丧失了文学批评应有的人文情怀。他在《语言与沉默》、《海德格尔》、《斯坦纳回忆录》等著作中均传达出对现代语言危机的忧虑、疑惑与反思。正是在这种传承西方人文主义传统的理想驱使下,斯坦纳的语言研究,将语言与文学、语言与社会文化、语言与非人道行为之间联系起来,关注语言的生命与活力,注重在多重维度中进行语言研究,在这样的研究视野之下,斯坦纳尝试有意识地建构一门“语言哲学”。本文共包括三章。绪论部分首先阐述斯坦纳作为西方著名文艺批评家的学术成果以及在国内外的重要影响;其次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来探讨斯坦纳语言思想的价值与现实意义。第一章明确斯坦纳的语言指向是研究的前提。通过本章的叙述,明确斯坦纳关注的焦点并不是普通语言学意义上的语言问题,而是文学语言(或者说语词)问题,及更深意义上的文化问题。本章首先从斯坦纳的语言天赋及学术追求入手,在考察西方一般语言观念的过程中,结合斯坦纳的相关著作,解读斯坦纳的语言观念:一是有机体语言观;一是文化语言观。在对斯坦纳语言观念理解的基础上,为第二章继续探讨斯坦纳建构的“语言哲学”之可能性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分析斯坦纳建构的“语言哲学”思想内涵及其可能性。要深入理解其构想的“语言哲学”,必须首先对20世纪西方语言哲学有所了解。通过回顾、梳理西方语言哲学的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明确西方语言哲学概念,进而把斯坦纳的“语言哲学”放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最终达到这一目标:充分认识斯坦纳的“语言哲学”,客观地判断这一构想实现的可能性。第三章从批评实践的角度考察“语言哲学”这一文学研究范式的实践成果。斯坦纳建构“语言哲学”是坚持自己的批评理想的表现,他的批评实践则践行了其批评思想。一直以来,斯坦纳对经典典籍特别尊崇,他的批评就包含了对古典文学传统的重温与致敬,又有对同时代现实生活的观照与反思。“语言哲学”的批评实践贯穿在更大的文化与历史语境之中,甚至深入到哲学思考层面。结语部分尝试整体评价斯坦纳语言思想的意义与理论价值。论者认为斯坦纳研究语言所注重的对语言活力以及对文化问题的反思,彰显斯坦纳批评中的人文主义情怀,对当下的文学批评及文化批评提供了参考。尽管斯坦纳是有意识地建构一种新的文学研究范式——“语言哲学”,但这一理论思想也存在不足,表现为体系松散,研究领域指涉太过宽泛,这也是遭到一些西方学者诟病的地方,但斯坦纳的理论探索与批评实践贯穿着人文主义精神以及对语言、文化传统的重视,是值得我们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