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通过主动发射、接收特定的电磁波来获取地物信息,成像不受时间、天气等因素影响。极化SAR图像分类在自然灾害分析、城市规划等军、民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极化SAR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高分辨、多极化SAR图像带来了更丰富的地物信息和更复杂的图像场景,极化SAR数据量也随着极化SAR系统的普及而日益增多。虽然更丰富的极化信息与数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 Aperture Radar,SAR)通过主动发射、接收特定的电磁波来获取地物信息,成像不受时间、天气等因素影响。极化SAR图像分类在自然灾害分析、城市规划等军、民领域均有着广泛的应用。随着极化SAR系统的研究与应用,高分辨、多极化SAR图像带来了更丰富的地物信息和更复杂的图像场景,极化SAR数据量也随着极化SAR系统的普及而日益增多。虽然更丰富的极化信息与数据量给极化SAR的解译带来积极作用,但也对解译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这要求极化SAR数据的特征表示方法能提取多类信息并进行高效融合,此外,也要求分类器在少量有标签和大量无标签数据的情况下进行有效分类。本文在分析上述问题的基础上,以充分利用极化信息与空间信息为出发点,提出了多种适用于极化SAR图像的特征表示与目标分类方法。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针对极化特征与空间特征融合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极化-空间特征的复合核函数方法。该方法首先通过多种极化目标分解与数学形态学方法提取一系列极化特征和空间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核函数空间映射性质及Mercer定理,利用权重系数建立两类特征间的主次关系。该方法既弥补了单一特征的缺陷,又挖掘了两类特征间的互补信息,实现了极化特征与空间特征的有效融合。(2)针对非均匀地物空间信息利用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域特性的多尺度核函数方法。该方法首先根据极化数据的分布特性研究基于Wishart分布的超像素生成算法,将图像划分为由粗到细不同尺度的超像素,在此基础上提取每一尺度下的极化特征并通过多尺度核函数策略整合不同尺度下的极化特征。该方法突破了目标尺度对特征提取的限制,有效地聚合了不同尺度空间下的极化特征。(3)针对联合极化特征间特征冗余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联合极化特征挖掘方法。该方法通过一系列基于观测数据的算数变换和目标分解方法构建联合极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利用卷积神经网络作为联合极化特征挖掘网络。该方法不仅利用了现有极化特征提取方法对极化数据进行解译,并且避免了高维极化特征冗余的问题,实现了极化信息的深度挖掘,提高了分类的准确性。(4)针对海量无标签数据未有效利用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锚点图的半监督学习方法。该方法利用极化数据的分布特性推导出Wishart距离度量公式,在此基础上计算样本的局部稠密程度,确定每一样本最佳的最近邻锚点个数,并依据最佳锚点对图像建图。该方法使每一样本灵活地选择其最近邻锚点数,突破了对图像、样本类别及所在数据密度的限制,实现了无标签数据的充分利用。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已通过真实极化SAR数据验证,结果表明,这些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极化SAR图像特征表示和目标分类中的主要问题,实现高准确率的地物分类。
其他文献
无线通信网络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和军用领域,成为了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无线通信网络的连接设备数量呈现指数增长的趋势。另一方面,无线信道的广播特性使得无线通信系统覆盖范围内的任何设备均可接收到发送信号。因此,提供可靠安全的信息传输服务是5G以及未来无线通信网络设计和运行的首要任务之一。相较于传统的例如密码学等上层加密技术,物理层安全技术从信息论的角度
机载雷达利用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Time Adaptive Processing,STAP)技术,能有效抑制地面杂波,提升动目标检测能力。杂波协方差矩阵的估计是机载雷达STAP的核心。然而传统STAP算法在非均匀杂波环境下面临着小样本难题,这将严重影响杂波协方差矩阵的估计精度,造成杂波抑制和动目标检测性能下降等问题。利用杂波与目标先验知识,如杂波协方差矩阵的低秩特性、结构知识等,能够消除回
无人机载预警雷达具有机动性好、生存能力强、覆盖范围广、无人员伤亡等特点,可完成敌对目标的追踪、己方作战的指挥等任务,在未来战争中将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无人机载预警雷达正朝着高高空、长航时、临近空间、隐身等方向发展。在战争中,随着无人机载预警雷达系统理论进一步的发展,无人机载预警雷达的应用范围和作用将不断扩大。无人机载预警雷达系统前进的脚步也给空时自适应处理(Space-Time Adapt
相控阵天线具有高增益、波束捷变及波束赋形等优点,已经广泛应用在军事雷达领域和民用领域。近年来,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对相控阵天线的需求激增。作为无人机载雷达的重要部件,无人机载相控阵天线在雷达性能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由于无人机平台载荷舱空间小、载重能力有限,这就要求相控阵天线具有宽频带、多功能、宽角扫描、高效率的特点,还要求体积小、成本低、重量轻和集成度高
空间调制(Spatial Modulation,SM)是一种新型的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无线通信技术,其利用传统数字调制符号和天线的索引共同传输信息,从而可以降低射频开销,简化硬件实现结构,具有较低的功耗、信号处理复杂度和较高的系统链路配置灵活性。因此,空间调制技术有望为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提供高效、可靠的解决方案而得到广泛的研究与应用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无线网络的广泛部署,移动设备的视频播放量持续增长,无线多媒体传输技术也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然而,传统无线视频传输框架的不足之处愈发明显。主要是因为其视频源编码层和信道编码层是分离的,且被证明仅在点对点通信中是最优的,无法有效地为多用户分配资源并保证视频传输质量。为解决该问题,非编码无线视频传输框架被提出来,对传输过程的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进行跨层联合优化,利用线性信号处理方法,
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多媒体应用需求的急剧增加对无线图像传输系统的抗差错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联合信源信道编码(Joint Source Channel Coding,JSCC)这种抗差错传输技术也因此得到快速发展。LDPC码作为一种非常有潜力的信道编码技术,在JSCC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多。另一方面,信息量的爆炸式增长对存储系统的容量以及可靠性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原有的里德-索罗门(Reed-S
随着无线通信系统的蓬勃发展,微波低频段的频谱资源日趋拥挤,系统间相互干扰也日益严重。毫米波段具有丰富的频谱资源,使得未来通信系统高容量高速率信息传输成为可能。但毫米波频段大气传输损耗严重,受雨雾影响衰减较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需要天线对辐射能量有较强的聚焦能力。空馈阵列天线继承了空气耦合馈电天线以及微带阵列天线的优点,能够灵活的对馈源天线辐射的电磁波进行调制,具有聚焦能力强、馈电简单、设计灵活
与仅发射相同载波频率信号的传统相控阵(Phased Array,PA)不同,频控阵(Frequency Diverse Array,FDA)对每个阵元的载频施加不同的频率偏移。这使得频控阵的发射波束不仅具有与相控阵发射波束一样的方位角依赖性,而且与距离有关,从而形成了距离和方位角联合依赖的波束方向图。因此,拥有更高自由度的频控阵在具备相控阵功能的同时还具有目标定位、电子对抗和安全通信等领域的广泛应
中红外波段具有大气透明窗口、热辐射和分子指纹吸收等特殊性质,在基础研究和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研究价值。光学天线是微纳光学中近年来新兴的概念,类似于射频和微波天线,光学天线能实现自由空间传播的光场与亚波长局域场能量之间的耦合和交换,是光场调控的有效途径。亚波长金属或介质结构中的共振模式在发光器件、光电调制器和光谱技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论文对中红外光学天线的共振模式特性和物理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