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处于深度调整的关键时期,在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不稳定性日益提升的背景下,如何更加有效地实现中国企业投资的提质增效、增强企业的综合实力与国际竞争力,成为中国以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新发展格局进程中亟需关注并解决的重要议题之一。企业投资活动的开展不仅需要强大的自身实力进行支撑,外部融资环境的改善也至关重要,这也对提升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必要性要求。事实上,关于金融部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门话题,研究范围从金融发展能否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拓展到银行体系是如何影响到微观主体的价值增值。但是,在中国长期计划经济发展的桎梏下,中国金融体系存在着低效率与金融抑制并存的问题,使得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已无法满足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因此,在改革开放之后,伴随着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深入推进,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地改观,中国银行业体系正在经历一个由高度垄断到竞争程度不断增强地转变,无论是在产权性质还是规模和数量上,银行业逐渐呈现愈来愈激烈的市场竞争态势,各类型商业银行加快在全国布局,实现了各区域内银行业分支机构和营业网点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垄断势力明显下滑,非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银行业竞争程度地不断提升,不仅直接影响实体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约束条件,其所形成的债务治理效应也会对企业投资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基于此,本研究围绕银行业市场准入管制放松下的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投资之间的内在联系,旨在探究以下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1)银行业竞争是否能够影响企业的投资规模?影响机制是什么?(2)由于现实市场的不完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实体企业往往面临着投资不足或过度投资的行为,出现投资效率损失,那么银行业竞争能否改善企业过度投资和投资不足的非效率行为呢?(3)从企业投资对象来看,现实中企业的资本投向也未能实现新古典完美市场均衡条件下的结构自然优化,那么银行业竞争能否影响企业投资结构调整?本研究在对相关核心概念界定以及以往的研究文献和基础理论回顾的基础上,重点探讨银行业竞争与企业投资之间的直接关系,进而构建二者关系的理论分析框架,从银行信贷的融资作用和治理作用两个方面考察银行业市场竞争的变化影响企业投资的内在机制;通过分析不同类型企业非效率投资的主要表现以及动因,考察银行业竞争促进企业投资效率提升的内在逻辑;最后在中国企业投资结构失衡的现状下,分析银行业竞争对企业不同资本投向的影响效应及结构效率改进。在此基础上,采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分别实证分析了银行业竞争对企业投资规模、投资效率、投资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包括:(1)在银行业市场准入管制放松下,银行业竞争通过缓解企业融资约束,强化债务治理作用,提高企业信贷可得性和降低企业代理成本,进而促进了企业投资规模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信贷配置的制度歧视和规模歧视。(2)根据Vogt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动因检验模型,中国国有企业和大规模企业整体上呈现过度投资;而民营企业和小规模企业则表现为投资不足;造成不同企业非效率投资的原因在于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在异质性企业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银行业竞争能够通过作用于企业融资约束和代理冲突促进企业投资效率的提升。(3)中国不同类型企业投资结构偏向存在差异,整体上倾向于持有固定资产投资,而技术性投资明显不足。通过实证发现银行竞争对企业不同资本投向的调整存在显著的影响及差异,且在银行业竞争背景下,企业投资结构的调整对其投资效率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于上述结论,本研究得到以下启示:(1)推动中小银行发展、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体系、推动银行体系的有效竞争是帮助实体经济走出疲软、走向规模化和多元化提供一条重要的改革路径。(2)强化企业投资的外部监督机制是降低企业非理性投资的有效途径,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接受担保时,应当充分利用规则制定和审查的有利位置,强化承办人的责任意识,推进企业的信息披露,对借款企业形成有效地制约。(3)要更加注重政策的针对性,切实考虑非国有企业、中小企业在投融资方面的现实需求,对症下药。(4)市场化程度对银行业竞争影响企业投资行为也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进一步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市场参与者提供更加公平和高效的服务体系。本研究的结论可能为进一步推动中国银行业市场化改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