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它是专门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具有独特文学性、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我国的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五四时期和建国初期的译者们在翻译创作之余所作的心得杂谈,可作为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雏形;文革期间则是一片空白,直到改革开放后才开始有专门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文章面世;进入21世纪,对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如雨后春笋,呈欣欣向荣之势。 英国儿童文学作品《彼得潘》于1904年出版,历经一版再版,在全世界每一代小朋友中广为流传。1929年,它的第一个中译本出版,由翻译家梁实秋先生翻译。到现在,已经有30多个不同的中译本(包括全译本、编译本以及中英文对照本)相继出版。其中,梁实秋的译本产生于五四运动之后,而任溶溶的版本则是产生于21世纪之后,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高潮时期,但是却处于截然不同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之中,出于对这两个译本特殊性的考虑,笔者将以它们作为本论文的研究对象。 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作为理论基础,对《彼得潘》的两个中译本进行对比研究,两名译者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以及译者对其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将被详细的论述,译者对译文的适应性选择也会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三个方面进行探讨。目的旨在论证翻译适应选择论对儿童文学翻译的解释力和可行性;其次,通过对多个译本的汉译实例分析,研究译者们是如何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并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的,如何适应翻译适应选择论中的“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同时,探讨他们做出这些适应性选择转换背后的原因;再次,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是怎样根据翻译生态环境,包括儿童的兴趣爱好,心里特征,语言接受和理解能力,欣赏水平等,来作出适应性选择转换,选择最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