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空间分析

来源 :华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q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区域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焦点。虽然空间是认识和理解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及其演变不可或缺的因素,国内前期相关研究却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空间效应,近期出现了一批重视空间分析和空间效应的区域经济经验研究,但总体上讲这方面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明确把空间相关性、空间异质性、空间尺度等空间效应引入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经验分析框架,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格局的特征、趋势、成因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本文实证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 首先,借助于地理信息系统,从省级和地级两个空间尺度上考察GDP、人均GDP及其增长速度等主要经济指标的空间分布,初步总结出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的主要特征,可以高度概括为两点:一是空间不平等,二是空间集聚。 其次,使用不平等指数和空间相关性检验,分别对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等和集聚程度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不仅存在显著的空间不平等和空间集聚特征,而且空间不平等与空间集聚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组间差异与空间集聚程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更强。 其三,将地理信息系统的可视化技术与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考察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局部集聚类型及其空间分布。基本结论是: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相似的地区倾向于在空间上邻近,组成不同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的聚集区。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主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省会城市和一些工业城市。从整个考察期来看,增长速度较快的聚集区主要位于东部,但从不同的子时期来看,高增长速度聚集区的空间分布变动剧烈。各地区局部相关性的动态变化表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业绩明显受相邻地区的影响,区域外溢,尤其是近邻效应,使得空间上邻近的地区组成收敛俱乐部。 其四,使用Kernel密度曲线和马尔可夫链分析方法考察了中国区域发展格局的动态变化,以及空间相邻关系对各地区增长业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区域收入差距具有持续稳固的特点,贫困陷阱倾向于逐渐深化和固化;区域收入分布演进并没有表现出双峰俱乐部收敛,而是呈现出多俱乐部收敛的趋势,贫困俱乐部的规模远远大于其他高收入水平的俱乐部;区域收入分布演进明显受空间因素的影响,近邻效应显著,拥有富裕邻居的地区向较高收入水平演进的概率较大,使得区域经济增长表现出了局部性的空间俱乐部收敛特征。 其五,运用空间经济计量学方法检验省级和地级区域的收敛性和区域外溢的显著性,并考察了中国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格局的成因。主要结论包括:区域外溢在省级空间尺度上不显著,但在地级空间尺度上非常显著。整体上看,区域外溢随距离衰减,在较小的空间尺度上表现得更加明显;省级区域经济增长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空间俱乐部收敛,而在地级空间尺度上并没有表现出三大空间俱乐部收敛的趋势;由于区域外溢服从距离衰减规律,相邻地区相互作用的强度更大,因此相对区位成为解释一个地区增长业绩的重要影响因素,这就使得区域经济向相邻地区的平均水平收敛,表现为发展水平和增长速度的空间集聚,以及空间俱乐部收敛;1985-2004年,期初发展水平、规模经济、人口增长率、投资率、基础设施,以及区域外溢等因素是中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解释变量,其中,投资的影响显得非常突出,反映了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投资拉动特点。
其他文献
本文在国内外已有的可靠性分析与评估、可靠性设计模型基础上,深层次探讨了可靠性分析和评估、可靠性优化设计的相关问题,结合传统FTA分析技术(Fault Tree Analysis,FTA)对复
本文结合深圳市特发集团有限公司总部绩效管理体系的设计和实施,从绩效考核指标的设计、绩效管理方法的选择和构造、绩效管理体系流程的实现等几方面着手,研究了对国有企业职能
美国Standish Group1994年对超过8400个项目的研究表明,只有16%的项目实现其目标,并由此得出结论,影响项目全局的因素是管理,而技术只是影响局部。  J.D.Franme博士于1997年对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