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变体p53在肿瘤治疗中的功能及其调控机制

来源 :湖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minghua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癌症的发生发展是人类需要攻克的重大难题,调查数据显示结肠癌的发病率较高,其死亡率逐渐升高,我们主要以结直肠癌作为研究对象,p53基因常常发生突变。其次,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发现结肠癌患者多表现为药物耐受性。此外,对于突变体p53的分子调控机制尚不明确。
  众所周知,p53野生型可以调控PUMA的表达,引发细胞凋亡。研究结果表明,在化疗药物5Fu的作用下,p53野生型细胞可以上调它的下游作用靶点PUMA,p21的表达。然而,相比之下,p53突变体不能上调PUMA,p21的表达,其不能结合在PUMA的启动子上,抑制了PUMA的转录水平,使癌症患者表现为药物耐受性,治疗效果甚微。p53突变体不能像p53野生型那样结合PUMA的启动子来激活其转录。在p53突变体细胞中过表达YFP-p53,PUMA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53突变体表现为失去野生型p53的肿瘤抑制功能,为了进一步研究p53突变体抑制细胞凋亡发生的基本机制,了解其促进肿瘤生长的重要功能,我们需要更深层次地去挖掘p53突变体背后的隐藏机制,缓解癌症患者的药物耐受性问题。
  研究发现p53突变体与p53野生型细胞相比,PHLPPL的表达量较低,表现为抑制PHLPPL的转录和翻译。根据相关实验结果,我们发现p53突变体通过抑制PHLPPL的转录下调它的表达水平,调控下游作用分子。p53可以作为转录因子,起始PHLPPL的转录研究表明,Akt的活性可以直接被PHLPP抑制,PHLPPL可以去磷酸化Akt1、Akt3的疏水基团。P53突变体抑制PHLPPL的表达,从而增强了Akt、mTOR的表达。mTOR抑制剂可以明显地降低p53突变体中PD-L1的表达。P53突变体患者依赖PHLPPL-Akt-mTOR信号通路引发PD-L1增多的免疫逃逸。使用mTOR抑制剂与Anti-PD-L1联合用药,将肿瘤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相结合,为癌症药物的开发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给癌症患者带来福音。
其他文献
湖南是我国水稻生产第一大省,其长株潭地区作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国家级试点区域,试点成败关系着全国上亿亩受污染耕地治理走向,加之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治理刻不容缓。重金属镉(Cd)污染及其与多种重金属形成的复合污染严重影响着人体健康、粮食安全与社会发展。针对中轻度重金属Cd污染农田,基施钝化剂是目前行之有效的措施之一,其通过对土壤中Cd的固化/稳定化作用,降低Cd的化学活性与生物有效性,从而降低植物对土壤中Cd的吸收,实现农田安全生产利用。本文以湖南株洲定位试验为平台,研究连续施用
蛋白质的糖基化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是在糖苷酶的催化作用下将糖链等生物分子转移到多肽链上,并且和特殊的氨基酸形成糖苷键的生化反应。它对蛋白质的活性和结构,以及功能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它与细胞的各种生理活动和大量疾病的进程相关。研究发现,异常糖基化发生在所有类型的实验性癌症和人类癌症中,是癌症发生和发展的分子基础和生化机制,从而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和检测。然而目前,蛋白质糖基化的分析通常需依靠糖蛋白组学和质谱技术,以及一系列的芯片技术等对糖基化进行定量和定性的分析,实验过
星状病毒(Astrovirus, AstV)与哺乳动物和禽类的肠道和全身性疾病有关。星状病毒最近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为发现它们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的偶发性神经疾病有关。在猪中,猪星状病毒(Porcine Astrovirus, PoAstV)可以被广泛检测到,并被分为5个基因型(PoAstV1到PoAstV5),可引发猪病毒性腹泻、神经性及呼吸道等疾病,给养猪业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星状病毒宿主范围广泛,基因变异快,具有跨种间传播并适应新宿主的能力,对公共卫生的重要性日益增加。然而,它们仍然是研究最少
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biquitin-proteasome,UPS)是真核生物体内的蛋白质降解途径,由泛素激活酶E1、泛素结合酶E2、泛素连接酶E3以及26S蛋白酶体复合物四个部分实现。植物泛素连接酶E3主要包括四种类型:细胞分裂后期复合体型、HECT型、SCF型和RING/U-box型。其中,植物U-box蛋白简称为PUB(plant U-boxprotein)。拟南芥中已报道至少存在64个PUB基因成员,有研究表明拟南芥PUBs(AtPUBs)家族成员在植物逆境响应中发挥重要功能,且不少家族成员之间
产前诊断是预防具有遗传缺陷胎儿出生的最有效手段。目前产前诊断的方法主要包括有创产前诊断(绒毛膜取样、羊膜穿刺取样和脐带穿刺取样)和无创产前诊断(超声波检查、血清筛查、外周血中游离的胎儿DNA/mRNA检查和外周血中的胎儿细胞检查),其中,基于孕妇外周血中游离胎儿细胞的无创产前诊断技术更是备受关注。在孕妇妊娠期间,胎儿细胞可经血液循环进入孕妇外周血中,其中孕妇外周血中的胎儿有核红细胞,携带完整的胎儿遗传信息、具有特异性的细胞标志物以及有限的半衰期,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无创产前诊断材料,但如何从孕妇外周血中高效捕
基因编辑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作物遗传改良,并大大提高了育种效率。为了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创制新型温敏核不育系,本研究以6个优异的常规粳稻ZG75、CYG、YG0618、ZG07、T0361、7679 和 4 个优异的常规籼稻 2537、6150、6379、1109作为编辑对象,通过敲除TMS5基因,创制粳型和籼型的温敏核不育系。通过对比温敏核不育系的不育起点温度,发现粳型温敏核不育系
缺铁是水稻生长过程中一种常见的逆境胁迫,通常造成水稻减产以及谷物铁离子含量过少。相对于治理缺铁胁迫的传统手段,生物方法环境友好且易于推广,具有很大的价值。实验室前期筛选出一株水稻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hygroscopicusOsiSh-2,该菌在缺铁环境中能够高效摄取铁,因此能够通过竞争铁元素抑制稻瘟病菌的生长。本论文以OsiSh-2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缺铁情况下对宿主水稻生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相关的研究结果如下:
  (1)OsiSh-2能够促进水稻生长,并缓解缺铁胁迫对水稻生长的影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心血管疾病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具有发病时间短、病程进展快和死亡率高的特点。其是由于冠状动脉形成的粥样硬化斑块,因某些诱因致使其破损或者侵袭后,血流突然减少或者中断,导致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急性缺血性损伤和坏死。寻找高度敏感和特异的生物标志物有助于降低AMI的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但是,目前AMI的及时诊断生物标志物非常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AMI的早期准确诊断。因此,寻找新的AMI的生物诊断标志物,对AMI的准确诊断显得十分重要。
水稻作为用水量最多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其生产受干旱影响严重。因此,提高水稻的抗旱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内生菌稳定定殖在宿主体内,可与宿主协同进化、互惠共生,具有增强植物抗逆性的潜力。本研究以从水稻叶片分离得到的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albidoflavusOsiLf-2(以下简称OsiLf-2)为实验材料,分别采用其孢子悬浮液种子包埋法(水培实验)和喷施叶片法(土培实验)处理水稻(籼稻9311),设置OsiLf-2处理组(E+)和未处理对照组(E-)。在水培实验中利用20%聚乙二醇6000(P
兰科(Orchidaceae)植物是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单子叶植物,由于花器官高度特化、药理性次级代谢产物的积累,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药用价值。但随着资源的过度采集和栖息地的破坏,野生兰科植物种群处于极度濒危状态,所有的野生兰科植物都被纳入《野生动植物濒危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的保护范围中。兰科植物物种的准确识别不仅对植物入药的安全利用有重大作用,还在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中必不可少。DNA条形码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体内相对较短的一段标准DNA序列以快速、准确、方便有效的方式来鉴别物种。本研究以6个叶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