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背景:当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失去身体部位时,其再生能力有限。相比之下,两栖类生物蝾螈的再生能力很强,甚至在成年时,也能自动再生出失去的肢体。因为蝾螈的四肢在解剖学上与人类的四肢相似,了解它们如何再生,将为再生医学提供重要线索。有研究证实,在肢体再生的整个过程中,炎症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再生的开始与完成。巨噬细胞作为促炎和抗炎信号的重要来源,在美西螈肢体再生的早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是美西螈巨噬细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当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失去身体部位时,其再生能力有限。相比之下,两栖类生物蝾螈的再生能力很强,甚至在成年时,也能自动再生出失去的肢体。因为蝾螈的四肢在解剖学上与人类的四肢相似,了解它们如何再生,将为再生医学提供重要线索。有研究证实,在肢体再生的整个过程中,炎症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再生的开始与完成。巨噬细胞作为促炎和抗炎信号的重要来源,在美西螈肢体再生的早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是美西螈巨噬细胞在再生中的作用还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制备并鉴定了美西螈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14单克隆抗体,为美西螈巨噬细胞分离和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手段。方法及结果:本研究建立美西螈断肢再生模型,并克隆出CD14基因,表达出CD14重组蛋白,成功制备抗蝾螈CD14的单克隆抗体,并用美西螈巨噬细胞验证了该抗体的特异性。1.美西螈断肢再生模型的建立与CD14转录表达。对美西螈截肢,选择7个时间点,观察再生情况,并在每个时间点取样。提取美西螈再生对应时间点的总RNA,反转成c DNA,用美西螈CD14引物,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观察到肢体再生的3dpa时CD14转录水平最高。用石蜡包埋组织样品,切片后经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到7dpa长出芽基,30dpa开始分化出肘关节和四趾,42dpa(day post amputation)趾和肘关节分化完全。2.CD14基因的克隆与鉴定。本研究设计出带酶切位点的CD14引物,经PCR技术扩增出带有酶切位点的CD14序列,长度为296bp,通过双酶切后,连接至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sumo上,并转化至克隆菌E.coli DH5α中,测序显示成功构建出原核表达载体p ET28a-sumo-CD14。3.CD14蛋白的表达与纯化。将重组质粒转化至表达菌E.coli BL21(DE3)中,利用IPTG法成功诱导出含sumo标签的CD14重组蛋白,大小约22k D,且该蛋白经Western Blot验证无误。先后通过镍柱纯化,超滤管截流除杂后,经SDS-PAGE验证蛋白纯度较高。4.CD14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用弗氏佐剂乳化该CD14抗原,先后在0周,4周,7周时免疫小鼠3次后,抽取小鼠尾静脉血液,用分离出的血清,经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效价水平高于1:106。融合前3d对小鼠腹腔注射抗原进行加强免疫,选取效价最高的小鼠,脱颈处死,制备免疫脾细胞,利用聚乙二醇(PEG4500)融合脾细胞和SP2/0细胞,在含有饲养细胞的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24h后,先后通过HAT培养液和三次亚克隆筛选,最后能稳定并持续分泌CD14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被成功获得。经Western Blot验证,该CD14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良好。5.美西螈巨噬细胞的获取及鉴定。将RPMI-1640培养基注入美西螈腹腔,轻柔后吸取其腹水,经RPMI-1640培养液洗涤后,将沉淀用加入双抗和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重悬细胞培养。静置培养1天后,显微镜下到观察巨噬细胞形态,并用电镜拍摄照片。经Western Blot、免疫细胞化学、流式细胞术等,确证CD14单克隆抗体能够与美西螈巨噬细胞结合。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出美西螈巨噬细胞表面标志CD14单克隆抗体,且抗体能与美西螈巨噬细胞结合,这为巨噬细胞在美西螈肢体再生中的影响研究提供了基础。
其他文献
昆虫与微生物尤其是与真菌共栖是昆虫从群体聚集生活发展到完全社会性生活的主要驱动力之一;白蚁对真菌的利用是其社会性进化的重要标志。我们实验室前期的研究发现圆唇散白蚁Reticulitermes labralis的工蚁收集巢外的真菌Fibulorhizoctonia sp.菌核放入巢内。白蚁工蚁的复眼已经退化,对于外界信号的识别主要依靠触角上的嗅觉感器来完成。为了探究圆唇散白蚁对真菌Fibulorhi
仰韶文化是黄河流域重要的农业文化,考古学、古环境等研究都表明仰韶文化的扩张和广泛的影响。然而,对于该文化人群具体的遗传历史目前还少有研究。鉴于此,任何该文化人群相关的遗传学研究都能够对这一重要领域有所助益,所以本研究选取了具有典型仰韶文化特征的河南荥阳青台遗址(5500~5000年前)的人骨样品,利用古DNA(a DNA)技术来实现对这一群体遗传结构的重构。本研究一共收集了来自该遗址的72例古代居
触角是昆虫感觉器官最为丰富的部位,富含多种感受器,接受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气味、温湿度、机械刺激等,与昆虫行为关系密切。胡蜂科昆虫尤其是社会性胡蜂种群内部以及种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交流,其中,触角感受器在交流信号的接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在分类上也有一定意义。对于触角感受器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对胡蜂科昆虫触角感受器形态学的研究尚十分不足。本研究比较了胡蜂科18个代表种雌雄个体的触
功能性状的群落间演化趋势与时空格局及其同环境因素的潜在关系,是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功能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水平或在少数几个群落水平上,很少有研究探讨大尺度多物种水平上功能性状的变化格局,而大尺度水平上的研究有助于跨越物种关系系统阐述功能性状的分布规律及其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皮毛是广泛存在于全球植物中且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重要功能性状之一。研究区系水平上有毛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形
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BRWD3基因突变与智力低下、癌症发生相关,但对其分子功能以及突变致病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本课题组前期解析了BRWD3相互作用蛋白及其结合、调控的下游基因,但是缺乏体内研究结果。本研究以斑马鱼为模型,分析brwd3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特征及作用。本研究包含三个方面内容:(1)结合我们前期转录组测序和斑马鱼基因组信息,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测序技术获得brwd3基因序列信息,分析其
目的: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在肌肉蛋白降解方面,calpain系统在非冬眠动物和冬眠动物慢肌比目鱼肌(SOL)和快肌趾长伸肌(EDL)中存在着肌肉特异性调控。但关于蛋白合成在快/慢肌中的调控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比较后肢去负荷大鼠和冬眠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慢肌SOL和快肌EDL中蛋白合成的差异性调控机制,同时进一步阐明随着蛋白合成而发生的肌蛋白更新与肌细胞再生
目的:在产前应激(prenatal stress,PS)模型中,探究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对产前应激子代大鼠身长、体重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分析GluA1影响子代身体发育以及学习记忆变化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孕鼠分为4组:对照组、PS组、HFD组和PS+HFD组。PS组:母鼠孕期14-20d给予束缚应激,每天3次,每次45min,对照组母鼠在孕期不进行束缚;HFD组:给
花蚤科Mordellidae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是一类小型甲虫。作为鞘翅目多食亚目系统发育重建的关键类群之一,花蚤科系统分类学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鞘翅目多食亚目的系统发育研究工作;由于现生花蚤类群研究工作基础薄弱,也直接影响到花蚤化石研究的进展。现代形态学在花蚤分类中尚未得到应用,雄性外生殖器等解剖学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等信息对物种鉴定非常缺乏,缺少族级和属级的系统关系研究,现代分子生物学
研究背景及目的: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物质元素,但其过量,即出现铁超载时,就会导致活性氧的产生,从而引发细胞和组织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铁超载是引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它会破坏骨重塑过程,既能促进成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形成,还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长,促进骨吸收。最近的研究表明,铁超载还可能参与了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例如,在太空飞行,卧床休息和大鼠后肢卸载等骨骼废用情况下,会发生明显的骨质流失,铁代谢也
植物叶绿体拥有一个环状双链基因组,携带许多负责自我调节的编码基因。tRNA是一个重要的进化保守基因家族,具有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主要负责蛋白质的翻译和氨基酸的转运。然而,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其tRNA的结构特点和进化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了植物界6个植物门122种代表性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其叶绿体tRNA基因的结构变异、空间构型以及进化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22种植物叶绿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