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热带3种林分叶片及凋落物可溶性有机物含量及CNP化学计量特征

来源 :安徽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chessin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亚热带3种不同林分叶片及凋落物不同分解层在淋溶过程中释放的可溶性有机物(DOM)数量和规律以及叶片与枯枝落叶层的C、N、P化学计量特征,进一步探求不同林分叶片及凋落物DOM淋溶生态学机制及其在碳氮磷循环中的作用。选取安徽省皖南地区亚热带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中龄林、甜槠(Castanopsis eyrei)老龄林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为实验对象,在室内条件下进行鲜叶、凋落物的淋溶分解模拟实验,观测3种林分不同组分间淋溶液的DOM数量、SUVA值、pH值的变化特征,叶片及凋落物不同分解层C、N、P含量及化学计量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苦槠中龄林中,淋溶1 1次内,鲜叶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可溶性有机磷(D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197.43 mg kg-1、25.62 mg kg-1、1.58 mg.kg-1,累积量分别为 13171.71 mg.kg-1、281.77 mg.kg-1、17.42 mg.kg-1;凋落物层 DOC、DON、DOP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479.58 mg kg-1、20.29 mg kg-1、1.97 mg.kg-1;累积量分别为 10550.68 mg.kg-1、446.46 mg.kg-1、43.27 mg·kg-1。苦槠林淋溶通过不同层面后DOC的平均浓度和累积量均减少,DON平均浓度降低、累积量增加,而DOP平均浓度、累积量均增加。淋溶液的DOC、DON含量在淋溶前期与淋溶中、后期差异显著(p<0.05),DOP含量在淋溶前、后期与淋溶中期差异显著(p<0.05)。SUVA平均值为F层(2.56)>L层(2.03)>鲜叶(1.76),DOC与SUVA的最大值不在同一淋溶次数内出现;鲜叶、L层、F层凋落物的第7次淋溶液SUVA值与其他淋溶时间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鲜叶、L层、F层凋落物淋溶液的平均pH值分别为:6.55,6.66,6.63,均在6.5附近,接近中性;鲜叶、L层、F层凋落物的淋溶后期淋溶液pH值与其他淋溶时间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2)甜槠老龄林中,淋溶11次内,鲜叶层DOC、DON、D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1292.75 mg.kg-1、22.96 mg.kg-1、0.24 mg.kg-1,累积量分别为 14220.23 mg kg-1、252.58 mg kg-1、2.64 mg kg-1;凋落物层 DOC、DON、DOP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570.89 mg·kg-1、31.28 mg·kg-1、1.96 mg.kg-1,累积量分别为 570.89 mg·kg-1、688.15 mg·kg-1、43.06 mg.kg-1。甜槠林淋溶通过不同层面后,DOC的平均浓度和累积量均减少,而DON、DOP的浓度和累积量均增加。在相同淋溶条件下,甜槠林鲜叶、F层凋落物淋溶液的DOC在淋溶前期与中、后期差异显著(p<0.05);L层凋落物淋溶液的DOC在淋溶中期与前、后期差异显著(p<0.05)。鲜叶、L层、F层凋落物淋溶液的DON、DOP在淋溶中期与淋溶前、后期差异显著(p<0.05)。SUVA平均值为F层>L层>鲜叶,鲜叶淋溶第2次淋溶液SUVA值与其他淋溶时间之间差异极显著(p<0.01);L层、F层凋落物淋溶第7次时SUVA值与其他淋溶次数差异显著(P<0.05)。鲜叶、L层、F层凋落物淋溶液的pH值都是从淋溶开始时的偏酸性(pH<6.0)到淋溶结束时的中性(pH=7.0左右);鲜叶、L层、F层淋溶液的pH值在淋溶后期与淋溶前、中期差异显著(p<0.05)。(3)杉木人工林中,淋溶11次内,鲜叶层DOC、DON、DOP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1855.97 mg kg-1、6.51 mg kg-1、0.44 mg kg-1,累积量分别为 21405.69 mg.kg-1、71.63 mg kg-1、4.84 mg kg-1;凋落物层 DOC、DON、DOP 的平均浓度分别为 1531.85 mg kg-1、18.95 mg kg-1、0.40 mg kg-1,累积量分别为 33700.75 mg.kg-1、416.86 mg.kg-1、8.88 mg·kg-1。杉木林鲜叶淋溶液的DOC在淋溶中期与前、后期差异显著(p<0.05),而L层、F层凋落物淋溶液的DOC在淋溶后期与前、中期差异显著(p<0.05)。在相同淋溶条件下,不同组分间,鲜叶、L层、F层凋落物淋溶液的DON、DOP在淋溶中期与淋溶前、后期差异显著(p<0.05)。在淋溶过程中,杉木林的SUVA值为F层远高于鲜叶、L层;鲜叶、F层凋落物淋溶后期淋溶液SUVA值与淋溶前、中期差异极显著(p<0.01);L层凋落物淋溶中期的SUVA值与前、后期差异显著(p<0.05)。鲜叶、L层、F层凋落物淋溶液的pH的平均值为:L层(6.55)>F层(6.35)>鲜叶(6.00);鲜叶、L层、F层凋落淋溶液的pH值在淋溶后期与淋溶前、中期差异显著(p<0.05)。(4)苦槠林鲜叶淋溶液的N淋失率大于C、P淋失率、大于质量损失率,L、F层凋落物淋溶液的的P淋失率大于C、N淋失率、大于质量损失率。表明苦槠林分鲜叶中N更易于被淋失而P的持留能力更强,L、F层凋落物则相反,P更易被淋失而N的持留能力强。甜槠林中,鲜叶P淋失率大于C、N淋失率、大于质量损失率;L层凋落物的N、P淋失率大致相同,大于C淋失率、大于质量损失率;F层凋落物的C、N、P淋失率大致相同、大于质量损失率。表明鲜叶中P更易于被淋失出来,而凋落物层N、P都易于被淋失。杉木林中,鲜叶N淋失率大于C、P淋失率、大于质量损失率;L层凋落物的P淋失率大于C淋失率、大于质量损失率;F层凋落物的N、P淋失率大于C淋失率、大于质量损失率。(5)3种林分类型,不同组分间C平均含量表现为杉木林(505.34 g.kg-1)>甜槠林(453.29 g.kg-1)>苦槠林(452.76 g.kg-1),N平均含量表现为甜槠林(11.69 g.kg-1)>苦槠林(11.29 g·kg-1)>杉木林(11.11 g·kg-1),P平均含量表现为杉木林(0.46 g·kg-1)>苦槠林(0.44 g·kg-1)>甜槠林(0.43 g kg-1)。鲜叶、L层凋落物的C:N、C:P、N:P平均比值基本上表现为C:P>C:N>N:P。C:N 比值为,杉木林>甜槠林>苦槠林;C:P、N:P比值,均为苦槠林>甜槠林>杉木林。L层凋落物C:N的比值,为杉木林>苦槠林>甜槠林,C:P 比值,为杉木林>甜槠林>苦槠林,N:P 比值,为甜槠林>苦槠林>杉木林。F层凋落物的C:N、C:P、N:P平均比值基本上表现为C:P>C:N>N:P。但是,在甜槠老龄林中,N:P>C:N。C:N的比值,为苦槠林>甜槠林>杉木林,C:P 比值、N:P 比值均为,甜槠林>苦槠林>杉木林。
其他文献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速,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超乎想像的变化,多样化和个性化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主流;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竞争优势逐渐转移到了加快交付时间和提高客户服务上,要想赢得市场,供应链管理是关键;充分联合上下游企业,把供应链管理提升到供应链战略管理更是刻不容缓!本文以长隆化工集团供应链管理为分析对象,以相关理论为基础,对长隆化工集团的发展现状、供应链战略管理环境进行分析,同时设计出调查问
文章从信息不对称的视角出发,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交易成本和风险溢价,从而降低资本成本,但是在信息披露中需要掌握一个“度”,否则会提高资本成本;而基于社会责
网络控制系统因其具有安装简单,成本低廉,维护方便,可以远程操作和控制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工业过程控制、航空航天、交通控制和智能家居等领域.随着网络控制对象的复杂化以
目的总结近年银质针疗法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万方等数据库,查询近十年来银质针疗法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以期为今后银质针疗法的应用提供依据,拓宽
采用醇沉水提法从资源植物玉叶金花果实中提取粗多糖,通过乙醚脱脂、Savage法脱蛋白得到精多糖。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L9(3^4)正交试验,探讨pH值、浸提时间、料液比、乙醇醇
恐怖主义犯罪在全球范围内有愈演愈烈之势。地铁系统环境封闭,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极易成为恐怖袭击的场所。地铁系统内恐怖袭击的可能方式有:爆炸、放射性物质、生物制剂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