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烧结过程同化机理模型构建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sto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铁矿石烧结是一个依靠液相产生使矿石颗粒粘结形成具有一定冶金性能的人造块矿的高温物理化学过程,烧结原料依次经历了固相反应、液相生成、固液溶解及冷却结晶。同化过程,即铁矿石与石灰反应形成液相并粘结固相的过程,是铁矿石烧结的核心步骤,对烧结矿质量有决定性影响。本文从烧结机理出发,对涉及到的物理化学过程建模,开发了适用于颗粒间的固固反应模型、颗粒溶解模型及铁矿石烧结同化模型。论文提出了初始铁酸钙的概念,研究了初始铁酸钙与二氧化钛的固相反应行为,同时对铁矿石烧结全过程进行数字解析。论文旨在为复杂原料条件下的烧结过程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①颗粒间固固反应模型构建。考虑反应物颗粒形状、颗粒粒径分布及反应物组分扩散速率,通过数学推导,构建了基于计算反应界面面积的颗粒固固反应动力学模型,据此预测颗粒固固反应过程。模型中颗粒形状分为初级形状和次级形状,颗粒的比表面积随着粒径的减小而增加。颗粒固固反应过程分为三个阶段:1)接触面快速反应阶段,2)产物沿接触面水平方向发展阶段和3)反应物扩散阶段。模型中引入了颗粒表面利用系数a*来表示颗粒表面对反应界面的贡献率,模型中包含颗粒粒径分布函数f(r),颗粒形状函数S(r)以及组分扩散函数C(x),得到反应动力学方程:m=xC/xBMCβa*∫0+∞∫0+∞ C(x)S(r)f(r)drdx。采用大量已报道的实验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对颗粒固固反应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②颗粒在液相中溶解模型构建。颗粒的溶解过程存在溶解反应控制、扩散控制、溶解反应和扩散共同控制三种情况。基于稳态过程导出了溶解总速率方程,溶解速率可以表示为溶解驱动力与各步骤阻力之和的比值。对于扩散控制的颗粒溶解过程,考虑到固相颗粒粒径、初始液相量、组分在液相中扩散等因素,构建了扩散控制的颗粒溶解动力学模型,同时探究了影响溶解速率的因素。对于球形颗粒的溶解,理论上液相体积分数存在最小值φliq(min)=8.37%。随着溶解过程的进行,液相中溶质的平均浓度随时间不断增加且增加速率逐渐降低,颗粒的归一化直径随溶解时间先快速减小而后缓慢减小。③基于烧结过程中固相反应、液相生成和冷却结晶过程,构建了铁矿石烧结同化模型。采用线性方程及多项式方程分别对烧结过程中固相反应阶段和液相生成阶段的温度变化进行建模。烧结固相反应模型以前述颗粒固固反应模型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开发了适用于多元颗粒固相反应接触面面积的计算方法,即两种颗粒间的相互接触面面积通过两种颗粒的接触概率计算得到。基于前述颗粒溶解模型构建了烧结液相生成模型,同时提出了烧结液相冷却结晶过程中的物相转变方程,据此计算烧结液相冷却结晶过程的物相分配关系。对于计算烧结液相流动性,提出了一种通过两步拟合的方法来计算铁酸钙渣系粘度,该方法对于预测铁酸钙渣粘度有良好的预测效果。铁矿石烧结同化模型能够对烧结过程中固相反应、液相生成溶解和最终烧结矿物相组成等进行全过程计算与预测。④提出了初始铁酸钙的概念,即在烧结过程中依靠固相反应形成的铁酸钙。烧结矿中初始铁酸钙的含量在7%至12%之间,初始铁酸钙含量随着烧结温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矿粉粒度增加而降低。采用扩散偶实验及原位XRD研究了不同温度及不同反应时间下铁酸钙与二氧化钛固相反应行为,探究了反应机理、反应界面微观结构及其形成机理。铁酸钙与二氧化钛固相反应的起始温度为1123K,在固相反应过程中TiO2不会与Fe2O3结合生成Fe2TiO5。反应后界面形成三层微观结构,靠近TiO2侧的层Ⅰ由致密的CaTiO3和TiO2组成;层Ⅱ由CaTiO3,CaFe2O4,Ca2Fe2O5,Fe2O3 组成,层 Ⅲ由 CaTiO3,CaFe2O4,CaFe4O7 和 Fe2O3 组成。层 Ⅰ 和层Ⅱ的分界处有裂隙形成且层Ⅱ中形成大量Kirkendall孔隙。反应过程中Ca2+和空位在CaTiO3层中的扩散是该反应的限制性环节。⑤铁矿石烧结全过程数字解析。依据前述构建的铁矿石烧结同化模型,采用某厂烧结原料数据进行模拟计算研究。探究不同原料成分、不同原料平均粒度及不同温度对烧结过程中初始铁酸钙生成量、液相量变化规律、液相成分、液相性质及烧结矿物相组成的影响。模型计算得到烧结液相的成分约为:~80%的Fe2O3,~11%CaO,~5%SiO2,~2%Al2O3和~1%MgO。烧结液相流动性主要与烧结温度有关,原料成分及原料粒度分布对液相流动性影响较小。在液相烧结阶段,液相量随着时间刚开始快速增加随后缓慢增加。烧结矿物相组成约为:~40%再生赤铁矿,~40%复合铁酸钙(SFCA),~4%硅酸二钙(C2S),~16%未熔赤铁矿及~1%未熔其他脉石成分组成。烧结液相量随着烧结温度增加而增加,随着初始铁酸钙含量增加而增加。随着烧结温度增加,液相中Al2O3,MgO,Fe2O3含量增加,CaO和SiO2含量减少。随着烧结温度增加,烧结矿中C2S含量增加,SFCA含量增加,再生赤铁矿含量增加,未熔赤铁矿含量减少。烧结矿中初始铁酸钙含量随着原料碱度增加而增加,烧结液相量随碱度先增加后略微降低。烧结液相中CaO含量随碱度增加而增加,液相中SiO2含量随碱度增加而降低,液相中其余含量如Fe2O3,Al2O3等变化不大。随着碱度增加,烧结矿中C2S、未熔赤铁矿和再生赤铁矿含量下降,SFCA含量增加。原料粒度对烧结同化过程有显著影响,当最高烧结温度为1350℃,当原料平均粒度由70μm降低至35μm时,初始铁酸钙含量从7.2%增加到14.5%,液相量从81.1%增加到89.2%,同时烧结矿中复合铁酸钙含量从37.2%增加到41.5%。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国光伏产业蓬勃发展,集中式光伏电站装机规模日益扩增。然而,“集中式并网,远距离消纳”的发电模式导致集中式光伏电站遭受的并网电压问题愈发严峻。光伏出力的波动会引起集中式光伏电站并网点(Point of Common Coupling,PCC)母线和集电线路节点电压的大幅波动,集中式光伏电站面临着站内电压越限的风险。同时,远距离输电导致的外部弱电网环境严重限制了集中式光伏电站的功率传输极限
量子技术不仅为人类认识自然提供了新的视角,还为科技的发展打开了新的大门。量子技术的基础是量子材料,而其中最有希望应用于未来电子、光学以及传感等器件的量子材料当属量子线(QW)。此外,目前许多针对量子限域效应和小尺寸效应的研究和探讨、量子器件的设计与开发也是基于量子线材料展开的。鉴于半导体量子线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潜力,人们采用不同的技术制作半导体量子线,这些方法包括基于微加工工艺的方法、金属催化剂介
当前的消防安全工程领域正在从技术性观点向行为学观点转变,为了使消防安全措施与事故发生期间人类的实际需求相一致,需要了解人类在火灾和消防疏散中的行为特征并提供可行的预测方法。我国的地下空间公共建筑,特别是商业建筑,近年来发展迅速,在空间层面上呈现深层化、规模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但这类建筑中的人员消防疏散基础研究不足,相应消防安全设计法规缺乏针对性,仍主要沿用了地上建筑的一些基础数据,存在较大的潜在安全
检察行政公益诉讼是以检察机关法律监督职能嵌入国家监督体系和公益保护体系的“中国化”设计,是以公益保护最大化为目标的公益司法监督制度改革“中国方案”。公益保护执法和司法都属于稀缺性资源,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都应当将改变公益保护法律制度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供求不均衡,重新配置和校正公益保护资源作为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改革和实施的目标。而当前的检察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设计和实施过程,似乎过于偏重其公
磷酸镁水泥(MPC)作为一种化学结合陶瓷,主要通过氧化镁(MgO)和磷酸盐之间的酸碱反应形成。与普通硅酸盐水泥相比,MPC具有一系列优越的性能,但其昂贵的原材料价格限制了MPC的应用和推广。尽管用一些掺合料部分取代MgO或MPC,可以降低MPC的成本并改善部分性能,但由于掺合料的活性较低,取代量太大时会降低早期强度。要想从根本上大幅降低原材料成本,则需要从原材料来源及制备工艺上寻找突破口。MPC的
本文以研制新型高性能变形镁合金为目的,研究了Gd元素的添加对Mg-6Zn-1Mn(ZM61)、Mg-6Zn-1Mn-4Sn(ZMT614)和Mg-6Zn-1Mn-0.5Ca(ZMX6105)变形镁合金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ZM61-x Gd(x=0,0.2,1.0,3.0,wt.%)、ZMT614-x Gd(x=0,0.2,0.6,1.0,wt.%)和ZMX6105-x Gd(x=0,
裙边基础作为浅基础的研究和应用正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近海岸风力发电基础的应用中,其中裙边桩靴基础是在传统桩靴基础周边安装裙边而成,是传统桩靴基础的改变形式,在抵抗环境载荷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为近海岸油气工业中自升式钻井平台基础提供更高的安全性和更好的适用性。基于目前对联合载荷下具有一定埋深的裙边桩靴基础承载特性研究的不足,如海洋自升式钻井平台基础设计规范SNAME中仅提出了裙边桩靴基础在一定埋
氮化镓高电子迁移率晶体管(GaN HEMT)器件由于开关频率高、开关损耗低、开关速度快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航空航天、5G通讯等领域。然而,在上述应用中可能出现严重的开关振荡问题,这将威胁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目前仅有一些定性的振荡抑制方法,难以保证振荡抑制效果。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GaN HEMT器件的分析模型入手,在明确振荡产生机理及负面影响的基础上,对振荡抑制方法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实现
由于单核处理器的时钟频率进一步增加会导致很大的功耗和严重的散热问题,芯片厂商和研究人员开始转向开发低频低压的多核平台。同时,由于核间通信、同步和存储访问的需求,片上多核处理器的通信骨架必须能够随着核的个数增加可扩展。否则,多核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不能被充分使用而导致浪费。由于片上网络体系结构具备很好的可扩展性和很高的通信效率,而成为通信骨架的一个普遍方案。片上网络可以允许核间并行传输,并且硬件成本中等
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美学诞生以来,几十年来吸引了包括美国、加拿大、法国、芬兰、英国等在内的许多国家的研究者参与其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成为了当代美学的一个较为重要的生长点。伯林特则是该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环境美学的诞生,是源于对当代美学中对自然美关注的缺失的不满,所以也可以说环境美学在其诞生之初,就把注意力主要投向了自然美。环境美学的这种起源可以说是补缺式的被动的起源。但如果按照谱系学的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