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以《苏联祭》为例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4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俄罗斯苏联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文学中的苏俄形象也一直随着历史的风云变幻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王蒙,作为中国当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同样有着浓厚的“苏俄情结”,而其特殊的身份决定了他在集体想象的影响下构建新的苏俄形象的普泛性和独特性。他成了中国人关于苏俄集体想象的建构者和鼓吹者。而复杂多变的苏俄形象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作为注视者的王蒙及所有中国人的想象、愿望。   《苏联祭》辑录了王蒙关于时隔20年两次访问苏俄的游记散文、日记及由所见所闻而引起的回忆、思考杂感,涉及苏俄的材料非常丰富。而游记本身具有很强的叙事性,从形象学的角度看,任何异域描写都是一种文化想象,王蒙笔下的游记正是这一“想象”的产物。   本文主要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有关方法和理论,梳理王蒙视野中的苏俄形象,并分析王蒙在描述和建构他者的同时,对自我进行的审视与反思。王蒙塑造了一系列关于苏联文学、艺术、苏联城市与人的形象,而苏俄形象的建构受中国几代知识分子集体的苏俄情结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社会集体想象物。而王蒙的个人经历、文学创作、精神气质又影响了他笔下的苏俄形象的独特性。而王蒙作为苏俄形象的建构者,又凭借苏俄形象在言说自我,反思自身的文化。它又为我们反观王蒙的精神与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借鉴。  
其他文献
“影视之城”是青岛的一个城市名片。建置仅仅百余年的青岛是一座与电影同龄的城市。虽然在青岛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过一个电影制片厂,专业的影视教育机构也仅仅是在二十一世
当代女作家陈染的创作具有“私小说”之称,其不同阶段的小说具有几个典型主题,即,少女成长的创伤性记忆,如孤独情愫;婚姻、爱情的肉体与精神突围,如屈服于欲望的肉体背叛;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