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和脑梗死风险预测

来源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10107322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及以短暂性脑缺血进展患者ABCD2评分结果联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来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1个月内病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20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入院时由神经内科医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开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至入院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和发作次数、每次脑缺血发作的持续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所伴有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脑血管病史等。研究对象入院后检测血常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检测颈动脉,用磁共振影像检测颅脑内血管和颅脑外血管。检测每位研究对象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用ABCD2评分量表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结果:1.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的时间为47.83±28.43分钟,对照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为13.29±6.48分钟,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2.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为4.23±2.61次,对照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为1.54±1.09次,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3.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为38.34±22.19小时,对照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为23.19±15.53小时,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时间间隔显著性长于对照组(P<0.05)。4.脑梗死组颈内动脉未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例数分别为55、33、39、23和10,对照组颈内动脉未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例数分别为80、50、25、4和1,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5.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脑血管病病史、房颤与对照组研究对象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脑梗死组研究对象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和饮酒史与对照组研究对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脑血管病病史、房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以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7.脑梗死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24.35±4.78mg/L,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2.13±3.18mg/L,脑梗死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脑梗死组研究对象ABCD2评分结果为6.3±1.3分,对照组研究对象ABCD2评分结果为4.1±1.7分,脑梗死组研究对象ABCD2评分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研究对象中低危组占比为0.00%(0例)、中危组占比为9.37%(15例)、高危组占比为90.63%(145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低危组占比为70.00%(112例)、中危组占比为27.50%(44例)、高危组占比为2.50%(4例),脑梗死组研究对象低危组占比、中危组占比和高危组占比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9.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结果联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来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1个月内病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95%可信区间为0.813~0.994),其对应的ABCD2评分及血清中高密C反应蛋白的Cut-off值分别为5.0分和18.22mg/L,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情1个月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0.23%和83.41%。结论:1.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脑血管病病史、房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以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结果联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来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1个月内病情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为理想,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
其他文献
学位
设M ∈ Mn(Z)是扩张矩阵,D (?) Zn是有限数字集.由M和D所定义的迭代函数系:{Φd(x)=M-1(x+d}d∈D,x∈Rn可唯一确定一个自仿测度μM,D.本文通过分析其Fourier变换零点集Z(μM,D)的特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索两类自仿测度非谱性的条件.主要结果如下:第一部分,由两元素数字集确定的迭代函数系是最简单且最重要的情形.一维情况对应Bernoulli卷积,其谱与非谱问
高压水射流作为一种高效的油气资源开采方法,已广泛应用于非常规天然气开采领域。几种典型的非常规储层岩(煤、砂岩、页岩)的结构特征和物理化学性质差异巨大,其中煤—非均质岩体,砂岩—均质性岩体,页岩—横观各向同性岩体,导致高压水射流在破岩时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最终影响高压水射流在实际应用中的射流参数(靶距、压力等)的设定。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低压水射流对岩体破坏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缺乏超高压水射流(大于
2017年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直观想象素养纳入六大数学核心素养之列。直观想象素养对学生而言至关重要,既是学生观察事物、解析事物、找出问题解决答案的强力工具,还是学生发展辩证思维能力和提升终身学习能力的必备素养。现如今,互联网、大数据、电教技术等新兴技术逐渐被应用于教育领域,这些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也为智慧课堂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以智慧课堂教学为基础,分析
2004年,教育部出台了“农村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鼓励优秀本科毕业生去教育基础薄弱的基层农村学校支教,主要目的在于解决农村教师数量匮乏和整体综合素质偏低的问题,而农村教育硕士作为该项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其专业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计划的实施效果,因此,支教期间农村教育硕士的专业能力发展情况,也是值得广大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采用教育叙事的研究方法,在大量搜集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张老师、王老师、
教育信息化是当今教育的重要课题,即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微课程便是其重要产物,信息时代下的教育教学也要求学生具备更高的问题解决能力。将微课程与学科教学结合,基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究数学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既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促进新时代的教育教学,也可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其问题解决能力。本文主要做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梳理相关文献,通过中国微课网、华师慕课中心等微课平台进行学
目的探讨肿瘤大体类型、肿瘤位置、患者性别、肿瘤的大小、肿瘤分期、手术方式、分化程度、手术时间与结直肠癌患者手术标本附近部位腹腔脱落肿瘤细胞检测阳性率的相关性及检测的临床意义,提高对肿瘤细胞腹腔脱落的认识。方法从2018年3月至2018年11月,选择了62例结直肠癌患者,这些患者具有完善的病例数据,并通过术前结肠镜及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术前均未行化疗及其他治疗。选择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9例,年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是一种有着非常高的致死性和高致残率的出血性疾病,SAH后引起的早期脑损伤(Early barin injury,EBI)是造成不良预后的关键因素,涉及颅内压、脑血流量的自主调节异常,离子稳态及能量失衡,谷氨酸兴奋性毒性作用、神经炎症、神经元凋亡,微循环障碍等很多方面,其具体作用和彼此之间的影响机制并不十分明确,而在这些改变中,
随着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机组的大规模并网以及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的快速发展,电力系统惯性大幅降低、一次调频能力弱化,遭受大容量有功扰动故障下的频率失稳风险剧增。目前,全模型时域仿真方法广泛用于模拟预想有功功率扰动故障(如大容量机组停运、直流闭锁故障)后的动态频率时空分布特性,得到动态频率响应特性指标,如极值频率、准稳态频率、最大频率变化率。然而,全模型时域仿真计算量大、运算耗时长,只适用于离线仿真
研究背景及目的糖尿病肾病(DN)也称为糖尿病(DM)性肾小球硬化症,是DM中最常见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N在临床上的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并伴随着进行性蛋白尿的产生,弥漫性肾脏损伤及功能衰竭,当病情严重时则会引起终末期糖尿病肾病(ESRD)的出现。ESRD的发生不仅严重地威胁患者的健康还扰乱了患者的正常生活。黄葵又称为黄蜀葵花,早在几十年前已发现,黄葵的主要成分金丝桃苷可改善早期慢性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