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究中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以及以短暂性脑缺血进展患者ABCD2评分结果联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来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1个月内病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我院神经内科接收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320例,根据病情进展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入院时由神经内科医生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记录所有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开始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至入院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和发作次数、每次脑缺血发作的持续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时所伴有的临床症状、高血压史、高血脂史、糖尿病史、吸烟史、饮酒史、脑血管病史等。研究对象入院后检测血常规、空腹血糖、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脂蛋白、高密度胆固醇脂蛋白,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影像检测颈动脉,用磁共振影像检测颅脑内血管和颅脑外血管。检测每位研究对象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用ABCD2评分量表对每位研究对象进行评分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结果:1.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的时间为47.83±28.43分钟,对照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时间为13.29±6.48分钟,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时间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2.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为4.23±2.61次,对照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为1.54±1.09次,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P<0.05)。3.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为38.34±22.19小时,对照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发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为23.19±15.53小时,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时间间隔显著性长于对照组(P<0.05)。4.脑梗死组颈内动脉未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例数分别为55、33、39、23和10,对照组颈内动脉未狭窄、轻度狭窄、中度狭窄、重度狭窄和闭塞例数分别为80、50、25、4和1,脑梗死组和对照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狭窄程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5.脑梗死组研究对象的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脑血管病病史、房颤与对照组研究对象之间有显著的差异性(P<0.05);脑梗死组研究对象性别、体重指数、吸烟史和饮酒史与对照组研究对象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6.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脑血管病病史、房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以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7.脑梗死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24.35±4.78mg/L,对照组研究对象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为12.13±3.18mg/L,脑梗死组研究对象血清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8.脑梗死组研究对象ABCD2评分结果为6.3±1.3分,对照组研究对象ABCD2评分结果为4.1±1.7分,脑梗死组研究对象ABCD2评分结果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研究对象中低危组占比为0.00%(0例)、中危组占比为9.37%(15例)、高危组占比为90.63%(145例),对照组研究对象低危组占比为70.00%(112例)、中危组占比为27.50%(44例)、高危组占比为2.50%(4例),脑梗死组研究对象低危组占比、中危组占比和高危组占比与对照组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9.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结果联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来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1个月内病情进展为脑梗死的价值,其ROC曲线下面积为0.952(95%可信区间为0.813~0.994),其对应的ABCD2评分及血清中高密C反应蛋白的Cut-off值分别为5.0分和18.22mg/L,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病情1个月内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分别为90.23%和83.41%。结论:1.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高血脂症史、脑血管病病史、房颤、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次持续时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每日发作频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首次发作至接受治疗的间隔时间以及颈内动脉狭窄程度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2.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ABCD2评分结果联合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清中高敏C反应蛋白来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在1个月内病情进展为脑梗死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为理想,具有很高的预测价值。